死亡終局

阿加莎.克裏斯蒂

張國禎

譯華文出版社死亡終局作者注

這本書的故事是發生在公元前二○○○年埃及尼羅河西岸的底比斯,時間和地點對這個故事來說都是附帶的,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無妨,但是由於這個故事的人物和情節、靈感是來自紐約市立藝術館埃及探險隊一九二○年至一九二一年間在勒克瑟對岸的一個石墓裏所發現,並由巴帝斯坎·顧恩教授翻譯發表在藝術館公報上的埃及第十一王朝的兩、三封信,所以我還是以這種方式寫出。

讀者可能會有興趣注意到書中所涉及的祭祀捐贈產業——古埃及文明日常生活的一項特征——原則上跟中世紀的祈福捐贈遺產非常類似。財產遺贈給一個祭祀業司祭,期望他維護遺贈者的墓園,每年按節期祭祀上供,以祈求死者靈魂的安息為回報。

古埃及的農曆,一年有三個季節,每個季節有四個月,每個月三十天,構成了農民生活的背景,每年年底附加五個閏日,用來作為官方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年曆。這個“年”起始於埃及尼羅河泛濫季開始來到時,依照我們的算法是七月的第三個星期。由於缺乏閏年,使得這個“年”經過幾世紀落後下來,因此在我們故事發生的時間裏,官方的新年比農曆早了大約六個月,也就是說是在一月而不是七月。然而,為了讀者閱讀的方便,省得老是要扣除這六個月,章首所用的日期是依農曆計算的,也就是說,尼羅河泛濫季——七月底至十一月底;冬季——十一月底至三月底;夏季——三月底至七月底。

第一章. 尼羅河泛濫季第二個月第二十天.

雷妮生站著望向尼羅河。

她微微可以聽到遠處她兩個哥哥,亞莫士和索貝克,高聲爭論著某地的堤防需不需要加強的聲音。索貝克的聲音如往常一般高亢、自信。他有斷言自己的觀點正確的習慣。亞莫士的聲音低沉,帶著喃喃抱怨的意味,表現出遲疑與焦慮。

亞莫士總是處在一種焦慮狀態中。他是長子,他父親不在家,到北地的莊園去時,農田的管理權便多少落到他手上。亞莫士遲緩、謹慎,而且具有自找麻煩的傾向。他是個身材笨重、動作遲緩的人,沒有索貝克的歡樂與自信。

從小時候開始,雷妮生便聽慣了她這兩個哥哥用這完全一樣的聲調爭論著。這突然給她一種安全感……她又回到家了。是的,她回到家裏來了……

然而當她再次望向那泛白閃爍的河麵,她心裏的反叛與痛苦再度升起。凱依,她年輕的丈夫,死了……笑容滿麵、雙肩壯實的凱依。凱依和陰府之神在死人王國裏——而她,雷妮生,他心愛的妻子,被孤單單地留在人間。他們在一起生活了八年——她隻不過比小孩子大一點點時就跟他走了——而如今她守寡歸來,帶著她和凱依生的孩子泰娣,回到她父親的家裏。

此時,她的感覺有如她從沒離開過……

她衷心歡迎這個感覺……

她要忘掉那八年——如此充滿著不堪回首的快樂的時光,如此被失落與痛苦所撕毀的時光。

是的,忘掉它們,把它們從心中抹去。再度成為雷妮生,祭祀業主應賀特的女兒,無憂無慮,不用思考,不用感受的女孩。這份對丈夫的愛是殘忍的東西,它的甜密欺瞞了她。

她想起那健壯厚實的古銅色肩膀,那布滿歡笑的嘴——如今凱依已經被塗上香料,做成了木乃伊,全身裹劄著布條,在護身符的庇護之下,邁上前往另一個世界的旅途。這個世界上再沒有凱依揚帆尼羅河上,在陽光下歡笑捕魚,而她舒舒服服地躺在船上,泰娣坐在她膝頭上,對他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