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出生
1、紫氣東來,他誕生在一個紫霞明麗的早晨
坐落在粵南大地上的翠亨村比較分散,猶如頑童撒下的一把棋子,不規律地散布在棋盤上。村莊東西長南北窄,依偎在蘭溪河畔,一條街道把村莊劈成兩半。村中有三姓--楊、陸、孫。楊、陸為大姓。村北有一座古廟,廟中有一尊北方真武玄天大帝的塑像。古廟正南有一小院,亦稱獨立院落。三間舊磚房,四米寬,九米長,坐西朝東。院落前靠街道,後有修竹相圍,東有溪流,西有樹林。公元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就在這個小小院落中呱呱墜地。
孫中山出生在一個貧苦的佃農家庭裏。
追溯祖上,孫中山的祖父名叫孫敬賢,祖母黃氏,是個沒有土地的佃農戶。到其父孫達成這一輩,娶妻楊氏,聰穎伶俐,讀過四書、五經,知書達理,賢惠著稱鄉鄰。生有三男四女,孫中山排行第三。孫中山的父親孫達成。
孫中山出生那年,其父孫達成,像中國千千萬萬個父親一樣,長期賣苦力養家糊口,已使他骨瘦如柴。十六歲離家到澳門,在一家鞋店當學徒,三年出師,每月四元錢,一幹十六年,到了三十二歲,才積了一點點錢結婚生子。麵對妻子即將臨產,又要添人了,他不能窮守家業。在妻子生產的前一周,他離開了家。妻子的熱淚沒能攔住他的腳步。
你要到哪兒去啊?
到廣州扛大個。
那可是要命的活呀!孫中山的母親楊氏
掙上錢,我就回來,給你道喜。丈夫安慰妻子。
嗚……妻子一頭撲到丈夫的懷裏,號啕大哭。哭昏了日月,哭濕了丈夫大片衣襟。
寬恕我吧!丈夫掙開妻子,繼而擔起早已打好的行李卷,推開門,戴上鬥笠,迎著呼嘯刺骨的西北風和風裏裹著的細雨,消失在遠方……
一周後的一個淩晨,雨過天晴,天空出現彩虹。楊氏生下孫中山之時,孫達成沒能回來。
孫中山滿月後,母親仍不見丈夫回歸的身影。母親楊氏暗自落淚。正在這時,鄰村的阿狗捎來丈夫的三兩紋銀。楊氏收下紋銀,不禁失聲痛哭:這豈是紋銀,這是丈夫的賣命錢!恍惚間,她看到了丈夫弓身拉車的身影和消瘦的麵容……
三個月後,丈夫孫達成不盼自回了。當他突然出現在楊氏的麵前時,滿臉的風霜,蓬頭垢麵,活像個瘋子一般。當他取出所掙紋銀全部交給妻子的時候,妻子再次哭了--得子失女,使楊氏悲喜交加。
原來孫中山出生後三天,三歲的女兒孫金星,得了急病,沒容得醫治,便命奔黃泉。迷信的說法,中山是克星,命大把姐姐克死了。
孫達成聽完妻子的哭訴,也禁不住淚水潸然。他安慰妻子道:小金星走,另有富貴相投,不然跟著我們也是活受罪啊!走得好嘛。他替妻子擦幹眼淚,抱起中山,舉過頭頂:兒子,你不嫌我們家窮嗎?身為人父的那種喜悅,已在孫達成苦難的心中消失。此時,他更想到為父的責任。
兒子,你要勝過老子啊!孫達成隻說出一句話,也即是望子成龍的心聲。
他抱著兒子凝視著,隻見小家夥天庭飽滿,地閣方圓。他心裏喃喃地說:兒子,爸爸確實是全身心地愛你的,為了你的到來,爸爸三個多月露宿街頭,渴了飲口涼水,餓了尋口剩飯,這都是為了你啊,你可懂得爸爸的心?
恰在這時,兒子哇哇地哭了!那聲音似是驚叫。
看你人不人、鬼不鬼的模樣,甭把孩子嚇著了!妻子說著去接孩子。這時,孫達成也感覺到自己模樣的可憎,乖乖地把中山交給妻子。中山由哭轉樂,立時不哭了。
好啊,你不歡迎爸爸!孫達成說著洗澡去了。
待孫中山長到七歲那年,媽媽把他出生前後爸爸為其奔波的故事講給兒子聽。殊不知它像一粒種子,深深地埋在孫中山的心裏。
2、幾經變更的名字,代表著他的曆史、他的榮耀、他的性格、他的傳奇……
公元1866年。廣東。
廣東,被西方洋人稱為冒險家的樂園、華夏的一塊肥肉,曾令多少洋人垂涎三尺。這裏曾是鴉片戰爭的戰場。在西方人洋槍洋炮的轟擊下,這裏的人民一次次反抗,但卻是一次次失敗。
孫中山出生這年,正值清王朝已經走上衰敗的道路,政治黑暗,國防空虛,財政拮據,大清帝國國運日趨衰微。這一年是英法聯軍侵入北京劫掠圓明園、清政府與英法俄簽訂《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的第六年。繼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中英南京條約》之後,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擴大到我國包括廣東在內的沿海各省,進而深入內地。我國領土又一次被割奪,經濟上完全喪失了獨立性。殖民文化、殖民經濟,使中國像是捆綁在西方人手上的一頭肥牛,任侵略者宰割。
這一年,又是太平天國都孫中山的家鄉--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城南京被曾國荃(曾國藩九弟)指揮的湘軍攻陷後的第三年。太平軍餘部與撚軍聯合,在遵王賴文光(原太平軍將領)、梁王張宗禹(撚軍將領)率領下,仍在與清軍作戰。這年秋,他們在河南許州分東西兩支,東撚軍由賴文光率領進入山東,西撚軍由張宗禹率領進入陝西。官逼民反,反抗腐朽的清王朝統治已成為時代潮流。
孫中山誕生的第七天,即1866年11月19日,曾國藩以進攻撚軍無效,奏請另簡欽差大臣接辦軍務。12月7日,清政府命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命李鴻章為剿撚欽差大臣。雙方交戰白熱化。
而同時,廣東的經濟又呈旋風式發展。由於受殖民文化的影響,廣東一直是居全國繁華前列的大省。中西文化交織下發展起來的民族工業和殖民掠奪,形成了一種在廢墟上發達起來的畸型繁華。而這種繁華,則吸引著全國各地的各色人物,或冒險,或投機,或革命,或享樂,全都聚集在這個熱鬧的樂園中。
孫中山出生這天,雖有彩虹映日出,紫氣東來時之說,不過這隻是亂世中人們對未來世界的希望而已。尤其是孫中山成為中華民國大總統之後,這種說法更像長了翅膀,越說越玄,寄托了中山愛人民,人民愛中山的一腔深情。
孫中山出生後,他的名字幾經改變,濃縮著、映襯著他的曆史,他的榮耀,他的性格,他的傳奇。
起初,母親給他取乳名為帝象,表示她已把兒子交給村裏的神--北方真武玄天大帝了。當時婦女多信神,此類乳名,可使愛子得到神的庇護而免除災禍。
稍稍大一些後,爸媽總叫孩子參拜此神。孫中山是無神論者,自幼不信神。入學後,學名孫文,這在以後凡正規場合的宣言、著作、電文上等皆署此名。1883年孫中山十七歲時,在香港拔萃書屋上學時,又取號日新,係自《大學》中湯之盤銘'苟日新,日日新'之義,而日新的粵語諧音為逸仙。在以後與外國人的交往中,概用此名。
三十一歲後,孫中山在東京投宿旅館時,曾化日本名為中山樵。因而,革命黨人與日本友人又皆以中山稱之。
不久,章士釗無意中將孫姓之後加中山二字,孫中山之名由此而始。為此,章士釗還受到革命黨人的指責。不過,此三字符合中國姓名的習慣,反而推而廣之,傳遍全世界。
此後又名高野長雄。在歐美及南洋各地活動時,還曾化名陳文、陳載之、吳仲、高達生、杜嘉偌及自署公武等。
一個名字就是一麵旗幟。孫中山的名字激勵著學生、教師、士兵等各階層愛國誌士,他們勢如潮水般地彙集在這個光輝名字之下,形成不可抗拒的革命洪流,為共和製度的創立前仆後繼。
少年壯誌
3、蘭溪河,流淌著他的少年淚
檳榔山麓,蘭溪河畔,是孫中山童年、少年活動的天地。蓋祖國名山之多,隻有家鄉的檳榔山給他的印象最美;蓋祖國江河之奇,隻有門前的蘭溪河給他的印象最壯觀。如果說爸爸的愛是高高的檳榔山峰,那麼媽媽的愛就是浩浩的蘭溪河水。但在那個年代,作為地無一壟、兩手空空的父母,拿不出更多的東西來滿足孩子的享受。隻有靠父母的那片愛心,來編織孩子心靈中的童話。父母疼愛孩子,孩子也更理解父母的苦衷。孫家雖然在翠亨村日子過得較為清貧,但孩子成熟早,皆懂事。長輩愛護子女,子女孝敬長輩,融融樂樂,幸福美滿。
哥哥孫眉年長中山十二歲。孫中山三歲時,十五歲的孫眉經父親托人安排,到離村三華裏的地主家當長工。後來哥哥受不了那氣和累,偷偷回家向全家人哭訴。恰逢舅舅楊文納來家做客,始與舅舅商量,由舅舅帶孫眉遠涉重洋到檀香山的農牧場去當雇工。這年孫中山僅有五歲,孫眉也隻有十七歲。分別是在一個塵土蔽日的黃昏,父母把兒子送到船上,同時也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長子孫眉身上。
爸爸,媽媽,多保重。孫眉揮著手。
孩子,要聽舅父的話!
六歲,還屬頑童時代。可是孫中山六歲時,貪玩已與他絕緣。他不是隨姐姐孫妙茜上山割草打柴,就是到塘邊給豬撈飼料。孫家養的一頭耕牛、兩頭豬、七隻雞,基本上是靠他和姐姐喂養。翠亨村離海較近,有時孫中山還隨外祖父楊勝輝去趕海取蠔,供全家美餐一頓海味。
逢年過節,雖是家貧,母親總是加上野菜炒幾個雞蛋。蛋是自家產的,端到桌上,供全家七口人享受。每逢這時,懂事的孫中山總是讓爸媽先嚐。
孩子,你小,應該多吃點,吃了好長個。
阿爸、阿媽也應該長得高啊!
不,你說錯了。阿爸阿媽再吃也長不高了,隻能長老了。
說到這裏,全家人都笑了,小中山也若有所悟。
艱辛的年代,孕育著艱辛的故事。
在中國,七歲是孩子入學的年齡。小中山想入學卻不敢提,因為他清楚父母親手裏沒有錢,隻好眼睜睜地望著富人家的孩子唱著歌兒上學堂,把淚水拋灑在蘭溪河畔。
九歲那年過春節時,阿爸滿麵春風,把小中山叫到身旁,突然問:孩子,我要送你上學,好嗎?
送我上學?小中山搖頭說,我……阿爸手裏沒有錢。
有了!孩子,你瞧!阿爸從兜裏掏出了三張嶄新的票子,在中山麵前晃了晃。
真的!小中山一下子摟住了阿爸的脖子,高興地叫起來,我要上學!我要讀書!那是他心靈的呼喚。
是孫眉哥哥給你捎回來的,並寫信告訴我,是供你上學的。
哥哥?中山睜大了眼睛。
是啊!阿爸說。
原來在海外的哥哥孫眉,經過幾番周折,吃盡天下人難吃的苦,在夏威夷群島五大島之一的茂宜島拓荒。後來,在舅舅的支持下,獨立經營一所農牧場,又開辦了商店,生意幹大了,家鄉人說是發了,由貧農戶成了華僑資本家。
於是,孫中山在十歲那年才進了本村馮氏宗祠內的私塾學堂讀書。據孫中山本人回憶,在放學以後,他還要幫助家裏下地插秧、鋤草、捉蟲、放牛。他光著腳丫穿著條補丁摞補丁的褲子,跟父親一起在田間勞作,十歲前沒有穿過一雙鞋子。他是吃薯幹長大的血性男兒。艱苦的歲月,度日如年的家境,並沒有磨平他個性的棱角。相反早知稼穡之艱難,更增強了他以後在革命的歲月裏百折不撓的毅力和精神,加深了他日後對農民問題特別是土地問題的格外關注與思考。
4、孩子們稱他洪秀全第二
愛聽故事是童心所致。孫中山也不例外,對一些故事更是百聽不厭。
風景秀麗的翠亨村村頭有棵百年大榕樹。
村中有個叫馮爽觀的太平天國老戰士,他經常在家門口的大榕樹下講述金田起義、永安封王、攻打長沙、進軍武漢、定都南京、東征北征的故事。孫中山成了他最忠實的聽眾。每當講到石達開在鄱陽湖大敗曾光頭(曾國藩)使其投水自盡時,中山總是懇求道:把這段再講一遍。他不知聽了多少遍還是聽不夠。當講到天京淪陷時,他總是跌足長歎:可惜,可惜,洪秀全滅了滿清就好了!
太平天國英雄成了他崇拜的偶像。
心有靈犀一點通。馮爽觀總是高興地摸著他的頭說:孩子,你長得很像洪秀全,你長大以後就當第二個洪秀全吧!
從此,孩子們都叫他洪秀全第二。每當大家遊戲時,他就真的當起了天王。其他小朋友,有的當太平軍,有的當清軍。每次結果總是叫清兵大敗,自己盡興而歸。
受太平天國老戰士的影響,中山從小就崇敬革命英雄,以洪秀全第二自勉,並習拳弄棒,想幹一番天王那樣的大事業。
故事使他天真無邪的童心長了翅膀,長了翅膀的童心又在編織著新的故事:天上和人間,龍宮和月宮,過去與現實,一起湧入他小小的腦海,使他心胸開闊,有別於其他的孩子。
在學業上,他注重讀書,而又不滿足於那種死記硬背、不求甚解的傳統教學方法。獨立思考,不懂就問,成了他與其他學生的區別。
1876年,十歲的孫中山到翠亨村的馮氏宗祠念私塾。
教師搖頭晃腦地背著《三字經》、《千字文》、四書,背著背著,似乎在自我陶醉中睡著了一般。盡管學生們根本不懂,老師卻也要求一字不漏地背下來,真叫人苦不堪言。
一次,中山實在忍不住站起來問:先生,您剛才教的'大學之道,在秉明德'是什麼意思啊?您能給我們講講清楚嗎?
教師啊了一聲,頓時雙目圓瞪。這在舊學校可是犯上的忤逆行為,先生是聖人的代言者,隻能乖乖地聽,豈可亂問。
先生大眼珠子閃了閃,拿著戒尺走上前來:什麼不懂?你先給我背一遍。先生本想借機狠狠懲戒一下這個不規矩的學生,沒想到中山如流水般流暢地一背到底。先生找不到借口,隻好惡狠狠地說:以後不許說廢話,書上所講,全是聖人說的大道理,你隻有肯定的份兒,沒有問的份兒。現在不懂,你長大後自然就懂了!00
後來,同學們問他:你怎麼膽敢向先生提問題,不怕挨打嗎?
中山笑著說:學問學問,想學就得問。學而不問,怎麼能懂?不懂怎麼能成學問?
因此,學生時代的孫中山,總是以滿分來結業每一門功課。滿分成了孫中山的代名詞。實際上這和他一向追求真理、愛好科學的精神是一致的。據他的同學陳少白回憶說:孫先生求學用心,實為我所僅見。在雅麗氏學校讀書,平時無論什麼學科,都是滿分。到了二十七歲畢業的時候,其中隻有一種是九十幾分,校中教員與考試官就為他開了一個會議,覺得這個學生是本校中最好的學生,學科大部分是滿分,隻有一科稍微欠缺些,似乎是美中不足。會議結果,他們就送給他幾分,使他得到全部滿分的榮譽。所以在畢業證書上是注明滿分的。
5、傳奇式的胞兄--孫眉
1877年6月9日。中午,麗日中天。
放學後的小中山背著書包朝家走。他和同伴像小燕子似的一邊唱一邊跳,一路歡歌,一路笑語。
經過十字路口的時候,有人告訴他:你孫眉哥哥衣錦還鄉了。
是嗎?孫中山離開同伴,風風火火地朝家跑去。哥哥正在接待來來往往的鄉人,聽有人喊哥哥,回頭望去,驚惑地說:是小弟呀?
是帝象。阿爸道。
長高了。孫眉道。
哥哥,你也變闊了。孫中山說完,上前抱著哥哥的脖子親熱起來。要知道,哥哥是他的恩人。他之所以能在校讀書,全是哥哥的資助;又是哥哥,使全家經濟陡然改觀。他愛哥哥,更愛哥哥對事業的追求。他愛哥哥,也要像哥哥一樣,在將來紛繁的世界上闖出一番新的事業。這些事業雖是朦朦朧朧的,小中山卻已立誌在胸了。倘若哥哥能使全家的經濟改觀,那麼小中山要讓天底下的窮人都過上幸福的日子。
他向哥哥問這問那,哥哥有問必答。外麵的世界實在太精彩了,精彩的世界又吸引著小中山的探奇心。於是,他和哥哥形影不離,哥哥走到哪裏,他就跟到哪裏,成了哥哥的一條尾巴。殊不知,哥哥這次回來,是應父母之命回來結婚的。哥哥有了新娘,也要有說悄悄話的時候,可是尾巴老跟著,甩也甩不掉。一天,哥哥為甩尾巴,心生一計,把中山叫到跟前說:我要交給你一項任務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