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1 / 3)

聲明:【本作品來自互聯網,本人不負任何責任】內容版權歸作者所有。本電子書僅供讀者預覽,請在下載24小時內刪除,不得用作商業用途;如果喜歡請購買正版圖書!

--------------------------------------------------------

衛平和我--聶衛平著《圍棋人生》序

在中國的圍棋發展史上,聶衛平是一個有代表性的人物。圍棋是世界上現存鬥智競技中曆史最悠久的, 源起於我國,隋唐之際傳入日韓,在相當於明朝中葉的安土桃山時代,日本的圍棋開始製度化,產生了 四大家,互相競爭。明治維新,棋亦隨之進入現代化,成立棋院,推動新聞棋賽,成為一職業化的競 技。反觀我國,從清末以來至民國,圍棋一直是依附於商賈之間的休閑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 期,尚無力為此,中日雙方的棋力,乃漸拉遠。在這一段時間,吳清源和林海峰等華裔棋士相繼揚威東 瀛,他們的成就,是華人的驕傲,在藝術境界也為圍棋放一異彩,但畢竟是從日本的圍棋製度和在日本 的環境中孕育而成。聶衛平是第一個完全由中國''本士''培育出來,而在較長時期的比賽中連續地擊敗了 日本最強棋士的第一人。圍棋是兩個棋士個人間的鬥智,但作為職業性的競技,卻也反映出整個社會的 時代背景。一般說來,西方文化較以個人為本位,而東方文化則較以群體為本位。從明治維新福田諭吉 提倡''脫亞入歐''起,日本就在各方麵西化,戰後更是完全接受以個人競技為主體的資本主義。職業棋士 比賽勝負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收入和生活,而且在九○年代以前,日本所有的大比賽都是國內比賽,所以 棋士參與比賽,都是從個人利益的立場出發。中日圍棋交流剛開始的時候,因為雙方棋力有一段距離, 日本是以''指導''的心理來對待中國的。中國方麵的心情不同,那時候中國''文革''剛剛結束,對外開放才將 開始,國際的比賽,例如乒乓、排球等都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的色彩,每次獲勝都有著中國人''終於站 起來的象征''。

這個時候,中日圍棋擂台賽應運而生。在自傳裏,聶君自認他的棋力在七○年代末已達到了巔峰,但真 正更上一個台階,還是在八○年代後期的擂台賽,可以說擂台賽造就了英雄式的聶衛平,聶衛平也造就 了英雄式的擂台賽。嚴格地說,擂台賽不能算是真正兩軍對決的比賽,因為譬如十人比賽,一隊九人皆 弱,一人特強,這特強的一人就可把比賽贏下來,但並不代表輸的一隊就實力差。然就刺激性、緊張性 而言,擂台賽遠勝其他方式的比賽,尤其當時的中日對抗,以平均實力而言,日本毫無疑問尚勝一籌, 聶衛平把守最後一關,有如懸崖上持劍對決,雖然隻是一個人,背後卻擔負了十億中國人民加三千萬海 外華裔的期盼,憑其韌性、氣勢,連勝三屆十一場,海內外華人,無論知不知棋,都為每一場的勝負懸 起了心,使得圍棋這項原屬個人遊戲的競技,一下成為家喻戶曉的比賽。再加上聶君學棋的過程,充滿 了戲劇性,與日本棋士正成對比,日本的職業棋士都是從小入棋院,穩定成長,是製度化的''產品''。聶 衛平卻是在極端混亂的''文革''期間,左衝右突地冒出來。用武俠小說作比,小林,武宮等日本一流棋 士,就像少林寺裏的和尚,一個個從小出家,吃素練武,最後再通過了十八羅漢銅人陣的考驗,才算學 成出師。聶衛平則是一個野武士,在荒山大澤中自行磨練而出。當聶衛平於''名門正宗''的頂尖高手對 決,而把他們一個個掃下懸崖,其懸疑性,戲劇性,即使小說裏想像出來的最精彩情節,亦不能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