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節(1 / 1)

圍棋理論時,也都把《十訣》作為基本原理,在《十訣》的基礎上,不斷發揮和提高。

《十訣》是我國古典圍棋理論中的瑰寶之一。

王積薪另有三本圍棋專著已經失傳。其中《金穀九局圖》記錄著唐玄宗開元年間,王積薪與棋手馮汪在太原尉陳九言家裏下的九局棋。因陳九言家又稱金穀園,所以題為《金穀九局圖》。可惜棋譜已經失傳,我們無從知曉九盤對局中,雙方精妙的棋藝與風格。 但從晚唐詩人韓 描寫《金穀九局圖》的詩句:"眼病休看九局棋"中,我們仍可想象出九局棋的激烈廝殺情景。另外,我們目前還能夠從幸存下來的王積薪習用式子--"一字解兩征"(見宋代李逸民所著《忘憂清樂集》)中,看到名棋手棋藝水平之一斑。

傳友誼揚國威的圍棋高手

除王積薪之外,唐代尚有不少一流棋手。在唐朝日益頻繁的國事交往中,這些圍棋高手起了不少積極作用,為國家和民族贏得了聲譽。

開元25年, 即公元738年,新羅(朝鮮)國王興光病逝。唐王派出左讚善大夫邢濤為特使,前往新羅參加吊祭活動。唐玄宗知道新羅和中國一樣,是君子之國,禮義之邦,"其人多善弈棋",便命當時我國圍棋名手楊季鷹作為邢濤的副手,一同前往新羅。這是我國曆史上記載的去朝鮮的第一位棋手,楊季鷹顯然棋高一著,到那兒後沒有人能戰勝他,朝鮮人民欽佩他,送給中國使者許多貴重的禮品。(注二)

顧師言也是當時的著名棋手。《舊唐書·宣宗本記》上,曾記載了一件他與來訪的日本王子對弈的事。《杜陽雜編》記載更詳細:日本國王子來訪唐朝,唐宣宗得知王子精通圍棋,便把顧師言召進宮,命他和王子對局。王子很高興,拿出了極為名貴的棋盤"揪玉局"和棋子"冷暖玉",謹慎地擺下陣勢。雖說是下棋,因為兩人是代表著各自的國家,心情都很緊張,一時勝負難分。顧師言唯恐有負君命,有辱國威,每投一子,都要凝

後蜀君臣中也有以棋賭博之風,花蕊夫人的《宮詞》中"日高房裏學圍棋,等候官家(皇帝)未出時,為賭金錢爭路數,長憂女伴怪來遲。"的詩句,專門記述此事。

與前、後上蜀同為當時文化中心的南唐,君臣也終日以圍棋"娛賓而遣興",甚至因而貽誤國事。

凡有點誌向的君主,多少還能控製自己的棋癮。南唐後主李煜也酷愛圍棋。他剛當上皇帝不久,被貶為舒州副使的肖嚴應召回來。這天後主正與親信下棋,肖嚴前來叩見,看到皇帝在下棋,他勃然大怒,揮手將棋盤扔到地上。後主嚇了一大跳,十分不滿地問他:"你想學魏徵直諫嗎?"肖嚴朗郎而言:"我非魏徵,陛下亦非唐太宗。"後主一下醒悟了,他明白了肖嚴是想要他不要因為下棋荒廢了政事,便不再繼續下棋了。(注十三)

南唐君王中還有不少喜歡下棋的。中主李景及其兄弟都是圍棋愛好者,常在一起對弈。現存五代著名畫家周文矩的《重屏會棋圖》,描繪的就是他們下棋的情景。

中主第九個兒子李從謙,才幾歲,下圍棋和作詩都很好,後主很喜歡他。《全唐詩》裏說,後主與侍臣下棋時,還沒幾歲的從謙便愛在一旁看,樣子看實討人喜歡,後主曾命他寫了一首《觀棋》詩。

徐鉉和他的圍棋理論

南唐圍滇大家是當時的吏部尚書徐鉉。他是一位頗有成就的圍棋理論家,著有《棋圖義例》、《金穀園九局譜》、《棋勢》等圍棋理論著作。他的《棋圖義例》在我國圍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在《棋圖義例》中,徐核將當時圍棋實戰中的各種術語和各種著法,歸納總結為三十三種,其中有些現在還在應用。它們是:

立,行,飛,尖,粘,幹,綽,約,關,衝,覷,毅,割,頂,捺,蹺,門,斷,打,薛,聚,劫,搜,撲,勒,刺,夾,盤,鬆,持。

研究著法,實際上就是研究圍棋的戰術。《棋圖義例》可以說是我國圍棋史上第一本全麵研究圍棋戰術的著作。

為便於人們記棋譜,徐鉉分別給圍棋盤上的十九道線冠以名稱,這在當時可以說是一個創舉,大大方便了棋譜的記錄,它對於棋譜的流傳起了重要作用。徐鉉給十九道線取的名字為:

一天,二地,三才,四時,五行,六宮,七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