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南方選出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的消息傳到北京,袁世凱大發雷霆,指責南方方麵違反了雙方達成的默契。1912年1月2日,袁世凱罷黜了唐紹儀的首席談判代表的職務,親自用電報來跟南方談判。
南京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孫中山當選臨時大總統,這兩件事大大刺激了袁世凱。他吃驚地發現,事情已經不再朝著他所引導的方向發展了。為了尋回主動權,袁世凱決心加速逼迫宣統皇帝退位。
這時袁世凱已經成功地掌握了朝廷的政治、軍事、財政三大權。他到北京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通過奕劻在隆裕太後麵前玩了個把戲,把攝政王擠掉,返歸藩邸。接著,以接濟軍費為名擠出了隆裕太後的內帑,同時逼著親貴們輸財贍軍。親貴感到了切膚的疼痛,皇室的財力陷入了枯竭之境,至此,政、兵、財三權全落到了袁世凱的手裏。接著,袁世凱授意駐俄公使陸征祥聯合各駐外公使致電清室,要求清帝退位,同時以全體國務員名義密奏太後,說國家除了實行共和,別無出路。
宣統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912年1月6日),袁世凱以全體國務員的名義,進宮麵見太後和小皇帝溥儀,並遞上了一份密折。
在密折中袁世凱談道:海軍盡叛,天險已無,北洋六鎮的兵力難以拱衛京津,即使效仿周室遷都,也沒有相容之地,目前隻有“民主如堯舜禪讓”,下詔退位,實行共和,否則皇室性命難保。在皇帝和太後麵前,他表現得痛哭流涕,似乎自己有著“不得已”的苦衷。
隆裕太後萬萬沒有想到,袁世凱竟然當著她和皇帝的麵提出皇帝退位!她被嚇得不知所措,連續召開多次禦前會議,集中宗室王公商討對策。但宗室王公中,除了已被袁世凱收買的奕劻、溥倫等少數人外,良弼、鐵良、載灃、載濤、載澤、溥偉、善耆等少壯派都極力反對。
反對最激烈的人是溥偉!
1912年1月17日,溥偉抱病出席內閣會議。內閣總理袁世凱借病請假不來,派趙秉鈞、梁士詒代他出席,醇親王、慶親王等王公和蒙古王公都來了。令溥偉感到驚訝的是,出席內閣會議的王公大臣們,三三兩兩,各在說各的事,彼此閑談,誰也不提及國事。他坐不住了,就質問趙秉鈞和梁士詒說:“總理大臣要我們來參加會議,究竟是要談些什麼事,請指示。”趙秉鈞說:“南方的革命黨勢力強盛,現在各省都在響應。北方的軍隊也靠不住了。袁總理打算在天津設立臨時政府,跟南方談和,是戰是和,再作打算。”溥偉說:“朝廷先是派慰庭為欽差大臣,後又任命他為內閣總理,是靠他來討賊平亂的。現在他要在天津另立臨時政府,難道是想把北京的朝廷晾在一邊嗎?我方軍隊已經收複漢陽,正應該乘勝攻占武昌,然後再停戰議和。你們說是不是?”梁士詒說:“我方軍隊雖然攻占漢陽,奈何各省已紛紛獨立,我方缺槍少彈,已是強弩之末。設臨時政府在天津,以便盡量避免驚擾年幼的皇帝。”溥偉說:“以前的長毛之亂,撚匪之亂,都侵擾到近畿地區,朝廷用兵近二十年,也沒有說要跟亂匪談判。今天的革命黨,遠遠沒有到達當年長毛、撚匪的氣勢,為什麼要跟他談判呢?假如是為籌集軍餉,這是朝廷應盡的責任,當勉為其難。如果是一遇到亂匪就講和,那麼人人都可以去做,何必召袁慰庭出來呢?”梁士詒和趙秉鈞被問得啞口無言。胡惟德說:“外國人都不願意看到我們兩邊一直打下去,北方如果一直主戰,恐怕會遭到外國人幹涉。”溥偉說:“這是中國的內政,外國人哪裏來幹涉?英國、德國、俄國、日本,都是君主國,哪裏肯支持亂黨迫脅他們的皇帝?沒有這個道理嘛!你既然說有外國人幹涉,請你指出是哪個國家的人,我當麵去問他!”這個時候,慶親王奕劻說話了:“不要再爭論下去了,這麼大的事情,我們都做不了主,應該聽太後的意見,太後怎麼主張就怎麼辦。”說完,慶親王奕劻站起來征求大臣們的意見,大家都一致附和他,不附和溥偉,內閣會議就這麼散了。
1月19日,隆裕太後召集了十四位王公貝子開禦前會議。會議前,五叔載灃對溥偉說:“今天這個會,老慶本來不想讓你參加,如果有人問起,你就說你自己要來。”等到十四位王公貝子到齊,會議開始。關於這個會議的過程,溥儀在他的回憶錄《我的前半生》中寫道:
太後問:“你們看是君主好還是共和好?”
大約有四五個人立刻應聲道:“奴才都主張君主,沒有主共和的道理。”接著別人也表示了這個態度,這次奕劻和溥倫沒參加,沒有相反的意見。有人還說,求太後“聖斷堅持,勿為奕劻之流所惑”。
太後歎氣道:“我何嚐要共和,都是奕劻跟袁世凱說的,革命黨太厲害,咱沒槍炮沒軍餉,打不了這個仗。我說不能找外國人幫忙嗎?他們說去問問。過了兩天說問過了,外國人說攝政王退位他們才幫忙。載灃你說是不是這樣說的?”
溥偉憤憤地說:“攝政王不是已退位了嗎?怎麼外國人還不幫忙?這顯然是奕劻欺君罔上!”
那彥圖接口道:“太後今後可別再聽奕劻的啦!”
溥偉和載澤說:“亂黨實不足懼,隻要出軍餉,就有忠臣去破賊殺敵。馮國璋說過,發三個月的餉他就能把革命黨打敗。”
“內帑已經給袁世凱全要了去,我真沒有錢了!”太後搖頭歎氣。
溥偉拿出日俄戰爭中日本帝後以首飾珠寶賞軍的故事,勸太後效法。善耆支持溥偉的意見,說這是個好主意。隆裕說:“勝了固然好,要是敗了,連優待條件不是也落不著了嗎?”
這時優待條件已經由民清雙方代表議出來了。
“優待條件不過是騙人之談”,溥偉說,“就和迎闖王不納糧的話一樣,那是欺民,這是欺君。即使這條件是真的,以朝廷之尊而受臣民優待,豈不貽笑千古,貽笑列邦?”說罷,他就地磕起頭來。
“就是打仗,隻有馮國璋一個也不行呀!”太後仍然沒信心。溥偉就請求“太後和皇上賞兵去報國”。善耆也說,有的是忠勇之士。
太後轉過頭,問跪在一邊一直不說話的載濤:“載濤你管陸軍,你知道咱們的兵怎麼樣?”
“奴才練過兵,沒打過仗,不知道。”載濤連忙磕頭回答。
太後不做聲了。停了一晌才說了一句:“你們先下去吧。”
末了,善耆又向太後囑咐一遍:“一會,袁世凱和國務大臣就覲見了,太後還要慎重降旨。”
“我真怕見他們。”太後搖頭歎氣。
王公大臣中主戰最得力的人是34歲的良弼。良弼是青年王公中最有頭腦和最有能力的軍事人才。他的先祖是大清帝國的開國元勳、赫赫有名的攝政王多爾袞。良弼出生在成都,和四川人一樣健談,他早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長大後旅居湖北,被張之洞派往日本陸軍士兵學校留學。良弼是一個非常時新的人物,很讚成康梁的主張,對於戊戌變法失敗,感到深深惋惜,曾在別人麵前大聲朗誦譚嗣同那首“我自橫刀向天笑”的絕命詩。
在留學日本期間,良弼知道漢人在奔走革命,圖謀推翻清朝,但仍然跟漢人交往。他有很多很要好的漢人同學,吳祿貞算是其中一個。良弼對吳祿貞說:“吾兩人爾汝如兄弟,如攜手練兵以禦外侮,左提右絜,天下事大可為。尊主庇民,何必革命?”雖然吳祿貞沒有聽從他的意見,他仍然跟吳祿貞交往。回國後,吳祿貞每次來北京,都住在良弼家裏,二人意氣相投,無話不談。良弼極力在軍諮府大臣載濤麵前讚譽吳祿貞,說吳祿貞在日本士官學校畢業學生中,不但是學科術科兼優的後起之秀,而且是當今堪能獨當一麵的軍事人才,因而保薦他擔任第六鎮統製。
有人說,良弼如果是個漢人的話,以他的性情和為人,他一定會是革命黨,但他是個滿人,有著純正的皇家血統,因此不甘心把三百年的江山拱手讓給漢人。於是想效法明治維新,采用君主立憲政體,延續滿人的統治。武昌起義爆發後,良弼很快組織宗社黨,是宗社黨眾望所歸的靈魂人物。載濤一次對良弼說:“我們宗社黨也可以學學革命黨人的暗殺手段,我和其他幾個密謀好了在京師屠殺漢人,對那些反滿的人來個殺一儆百。”良弼一聽,連忙勸止說:“他們搞得暗殺,我們不行,現在全國的漢人都要起來反對我們滿人,你這樣做隻能激發全國人民的公憤,加速革命黨人和民軍北上,這不是自取滅亡嗎?”一席話,說得載濤心服口服,對良弼更加言聽計從。
1912年1月26日,良弼在自己的家門口附近被革命黨人彭家珍扔炸彈刺殺,炸成重傷,抬回家後不治身亡。良弼一死,王公大臣中主戰派群龍無首,人心頓時渙散。段祺瑞等清軍統兵將領又聯名從前線發來通電,聲稱如不接受共和,將率軍進京,直接推倒朝廷。隆裕太後嚇壞了,隻好接受袁世凱跟南方談定的《大清皇帝辭位後之優待條件及優待滿蒙條件》,同意宣統皇帝退位。
《大清皇帝辭位後之優待條件及優待滿蒙條件》共分甲、乙、丙三項:
甲:關於大清皇帝宣布讚成共和國體,中華民國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如下:
第一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
第二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歲用四百萬兩,俟改鑄新幣後,改為四百萬元。此款由中華民國撥用。
第三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
第四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
第五款: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製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製,所有實用經費,均由中華民國支出。
第六款:以前宮內所用各項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惟以後不得再招閹人。
第七款: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原有之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
第八款:原有之禁衛軍,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製,額數俸餉,仍如其舊。
乙:關於清皇族待遇之條件:
一、清王公世爵,概仍其舊。
二、清皇族對於中華民國國家之公權及私權,與國民同等。
三、清皇族私產,一體保護。
四、清皇族免當兵之義務。
丙:關於滿、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條件:
今因滿、蒙、回、藏各民族讚同共和,中華民國所以待遇者如下:
一、與漢人平等。
二、保護其原有之私產。
三、王公世爵,概仍其舊。
四、王公中有生計過艱者,設法代籌生計。
五、先籌八旗生計,於未籌定之前,八旗兵弁俸餉,仍舊支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