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與權力核心作對,仕途艱難(1 / 3)

過早接班,朱厚照帶來大麻煩。

弘治十八年(1505),正值壯年的孝宗朱祐樘突然去世,讓一個不滿十五歲,完全沒有做好心理準備的頑皮孩子,提前坐上了金鑾殿,也引發了大明政壇的重大危機。

朱祐樘隻比王守仁大兩歲,十八歲登上皇位,父親憲宗朱見深給他留下了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在執政的近二十年時間裏,朱祐樘幾乎就沒有過過幾天舒坦日子,日夜操勞,勤政愛民,體力嚴重透支,在三十六歲時就一病不起,告別人間。讓根本還沒有玩夠、完全沒有思想準備的長子朱厚照倉促登基,引發了嚴重的執政危機,對明朝中後期的曆史走向,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朱祐樘是中國曆史上唯一的隻有一個妻子的皇帝。傳統社會實行的是一妻多妾製,隻要家境略微好一些,很多人自然就在正妻之外,有三五個旁室。一個女人再好,也不可能集中世界上所有女性的優點;一個妻子再美麗,時間長了也會產生審美疲勞。但讓人難以理解的是,貴為一朝天子的朱祐樘,一生之中除了皇後張氏之外,居然沒有任何一個妃嬪,這在兩千年皇權專製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當然朱祐樘也不可能有今天中國人的愛情觀,但他的舉動,放在普通男人的身上都堪稱難得,作為一個皇帝,簡直太另類了。

張氏隻生了兩個兒子,老大就是武宗朱厚照,老二朱厚偉還不幸夭折,使得朱祐樘在地球上隻剩下了這麼一個繼承人。不過,這個朱厚照堪稱大明建政以來身份最為高貴的太子,是一百三十三年來,唯一一個集嫡長子與皇長子於一身的皇位繼承人。更讓人羨慕的是,按照中國的傳統紀年,朱厚照的降生日期也是高貴得不得了,他出生於申時、酉日、戌月、亥年,對於信奉封建迷信的中國皇室來說,這樣的日期自然是非常看重。

朱祐樘很喜歡這個寶貝兒子,在其出生僅五個月時,就迫不急待地立為太子。但遺憾的是,一個在治國方麵還算不差的皇帝,對接班人的教育培養卻非常不成功。也許是朝中的事務過於繁忙,對於兒子的管教時間就相應不足;也許是覺得孩子還小,不用太著急,不想幹預太多。誰能想到,朱祐樘的英年早逝,讓一個十五歲的混世魔王粉墨登場,為中國曆史留下了很多不良的紀錄,也讓王陽明的曆史貢獻,顯得是那樣的難能可貴,不同凡響。

朱厚照本來可以成為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他接班時,正值大明秩序穩定、國力強盛、政治開明、人才輩出。作為新任皇帝,十五歲這個年齡也許有點小,但老爸孝宗朱祐樘一手成就的弘治中興,讓自己有了一個還算可以的平台和起點。父皇還留下了李東陽、劉健和謝遷等多位名臣來輔佐自己,隻要能力不是特別差,他這個班就會接得很舒服。他的政績也不會差到哪兒去。

雖然朱祐樘把太多的精力用在了政務上,對孩子的管教確實有些放鬆。但他也不是沒有一點先見之明。在臨死之前,朱祐樘特意把劉健、謝遷和李東陽叫到自己的床前,讓朱厚照向他們行禮。這就是托孤了。

“這三位伯伯都是國家棟梁,你有不明白的地方,須向他們請教。”

朱厚照含淚答應。

朱祐樘又吃力地坐了起來,真誠地向三位老臣告白:“太子還算聰明,但年齡太小,各位先生要監督他讀書,輔助他做個好人。”說著說著,眼淚都流出來了。

幾個老臣隻有連連磕頭:“臣等願意肝腦塗地,輔佐殿下!”

朱祐樘就等他們這樣,要不然自己會死不瞑目的。

然而,誰也不願意看到的事情還是發生了。世界上的敗家子很多,但能敗到朱厚照這種段位的確實不容易。朱厚照以自己桀驁不馴的放蕩個性,玩世不恭的遊戲態度,朝令夕改的工作作風,在十六年的執政時間裏,為曆史提供了一樁樁讓人目瞪口呆的真實記錄,為世界留下了一份份讓人哭笑不得的荒唐檔案,當然也給五百年後的影視導演提供了拍搞笑片的絕佳素材。以至於到了清朝,皇子的老師們如果看到學生不服管教,都會大喝一聲:“你想學正德皇帝嗎?”學生馬上就老實多了。

朱厚照覺得當皇帝沒有當黑社會老大刺激,居然天才地想到了一招:他收了京城上百名惡棍為義子,自己當起了黑社會的保護傘、黑老大。放縱這些人在京城打砸搶殺,然後向他上稅納貢;他不住舒服過頭的皇宮,專門修建了豹房鍛煉身體,跟老虎豹子們比賽摔跤;他模仿皇宮外的花花世界,在紫禁城中建立了多座商鋪和妓院,讓小太監扮成商戶,宮女扮成妓女,開張營業,遊戲人生,搞得宮內烏煙瘴氣。他甚至還封自己為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並改名朱壽。朝中大臣看到眼裏,急在心中,當然是極力勸誡,希望皇上改邪歸正,做一個賢君應該做的事情。

因為朱厚照過於貪玩,根本無心打理政事,就把權力下放給了自己最信得過的大叔——太監劉瑾。而以劉瑾為中心,團結在他身邊的還有馬永成、穀大用、張永等七個太監。看著他們和武宗關係密切,憤憤不平的文臣們就給他們起了個“八虎”的名號,一心想置他們於死地。

話說,這些讀聖賢之書長大,靠孔孟之道為官的讀書人,心腸怎麼這麼狠呢?他們難道不清楚,真正胡作非為的並不是八個太監,而是皇帝本人?當然,皇帝是不會也不能犯錯誤的,皇帝也是不受大明律法製約的,他們必須找到替罪羊,他們必須有個發泄和出氣的對象,他們必須找個柿子捏一捏,即使這個柿子一點都不軟。

惡人劉瑾,也有自己的苦衷。

明朝建立之初,太祖朱元璋考慮到曆史上太監幹政的種種禍端,明令禁止太監幹預朝政。但規矩很快就被打破了。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子,被封為燕王,本來隻能紮根邊疆一輩子,替朱家王朝抵抗蒙古人。但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朱元璋死後,建文帝朱允炆草率實施的削藩政策很不得人心,在王室中引起了強烈的抵觸情緒。朱棣趁機舉起了靖難大旗,經過與朝廷持續三年的戰爭,成功地把侄子建文帝趕下台,奪取了皇位。在戰爭過程中,以鄭和為代表的一幫太監發揮了重要作用,朱棣上台後,自然對他們封賞有加。朱棣還讓鄭和組建了中國曆史上最為龐大的遠洋船隊,讓一個太監擔任特使,代表天朝皇帝與西洋各國元首們打交道。

到了朱棣的孫子宣宗朱瞻基執政時期,因為朝中奏章太多,過於繁雜,就讓太監代替自己行使批閱權。從此,大明王朝就有了一個聲名顯赫的職業——司監秉筆太監。這個工作一看就得有些技術含量,至少得識字,而且得有一定水平吧,不然那些好舞文弄墨的大臣寫的奏疏,你根本就看不懂。這樣,朱元璋製定的太監不能讀書學習的死板製度,也肯定要被打破了。

秉筆太監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崗位,隻要會蓋章就行了——司禮監掌印太監。皇上的命令,沒有蓋章就沒有法律效用,而什麼文件能蓋章,往往不是取決於皇帝本人——明朝很多皇帝都不看重主業,更喜歡煉丹、打架,做木工活等副業——而是取決於太監。明朝最著名的四大太監:鄭和、王振、劉瑾和魏忠賢,除了知名度最大的鄭和是以正麵形象出現在曆史中以外,其他三個都是不好惹的主兒,偏偏王守仁就趕上了一個:劉瑾。

在正史中,劉瑾被說成是十惡不赦的壞蛋,是一心危害大明江山的陰謀家。這樣的結論顯然有誇大之嫌。對於一個太監來說,謀權篡位、改朝換代自己能得到什麼呢?他們也是有自知之明的:天下人不會接受一個閹人做皇帝。

細讀中國的曆史,就會發現有很多自相矛盾,無法理清邏輯順序的記錄。有越來越多的資料表明,劉瑾不是十惡不赦的敗類,文官們也不是完美無缺的天使,他們之間的鬥爭,不能簡單地歸於正與邪、善與惡的對抗,隻是爭奪對於小皇帝的影響力和控製力罷了。

在東漢與後唐末等個別時期,太監的勢力一度非常膨脹,他們不僅掌握了國家大權,甚至可以決定皇帝的生死。一不高興,就把皇帝殺了,另立一個。而在明朝,這種情況從來沒有出現過。魏忠賢這樣的“九千歲”,在熹宗天啟朝權傾一時,風光無限,但是熹宗死後,麵對新皇帝朱由檢的攻擊清算,他幾乎是毫無還手之力。

有明一代,皇帝、文臣與太監的三角博弈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對聰明的皇帝來說,他需要文臣為自己的江山出力,也需要借助太監的力量對文臣進行製約。隻有讓文臣和太監鬥得不亦樂乎,身為最高權威的仲裁者皇帝,才會永遠坐收漁利,處於不敗之地。憲宗朱見深即是精於此道的高手,他為製約朝中大臣,就重用太監汪直,讓後者組建了比錦衣衛和東廠還要可怕得多的特務組織——西廠,可以任意拘捕甚至處決大臣,讓滿朝文武生活在一片恐怖氣氛之中。等汪直表演得差不多時,朱見深又果斷地接受了大臣們的建議,以霹靂手段,一舉打掉了汪直團夥,為蒙冤死去的大臣們恢複榮譽,這樣一來,滿朝文武自然是感激涕零,心甘情願地為他賣力。

而劉瑾,會不會是孝宗為自己的小兒子安排的一枚棋子呢?

說起劉瑾的奮鬥史,那也是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陝西興平人,本來姓談,著名的漢武帝茂陵就離他家不遠。這裏隸屬西安府,曾經的輝煌早已成為過眼雲煙,長安也永遠失去了再做首都的機會。對於談瑾這樣窮人家的孩子來說,想按部就班地上學考試根本不可能,向上層社會流動的大門已經關死,他幾乎命中注定要和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人一樣,平凡地出生,平庸地長大,平靜地老去。有他沒他,這個世界不受任何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