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誓做富爸爸,不做窮爸爸(1 / 1)

在美國,一度有本暢銷書叫做《富爸爸與窮爸爸》,書中講的富爸爸沒有進過名牌大學,他隻上到了八年級,可是他這一輩子卻很成功,也一直都很努力,最後富爸爸成了夏威夷最富有的人之一。他那數以千萬計的遺產不光留給自己的孩子,也留給了教堂、慈善機構等。

富爸爸不光會賺錢,在性格方麵也是非常的堅毅,因此對他別人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從富爸爸身上,人們不光看到了金錢,還看到了有錢人的思想。富爸爸帶給人們的還有深思、激勵和鼓舞。

窮爸爸雖然獲得了耀眼的名牌大學學位,但卻不了解金錢的運作規律,不能讓錢為自己所用。其實說到底,窮與富就是由一個人的觀念所決定的,但卻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

所有的有錢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觀念:誓做富爸爸,不做窮爸爸,用錢去投資,而不是抱著錢睡大覺。

正確投資是一種好習慣,養成這樣習慣的人,命運也許從此改變。而那些擁有了財富就止步的人,將會重新回到生活的原點。

提起20世紀80年代的有錢人,大家肯定不約而同地想到“萬元戶”。在那個年代,聽到“萬元戶”三個字簡直如雷貫耳,能擁有1萬元錢簡直就是家庭擁有巨額財富的代稱。當時,1萬元錢是普通人連想都不敢想的。時光飛逝,到了今天,1萬元可能隻是一些中等白領1個月的收入而已……

如果按照銀行存款稅後利率2%、年通脹率按照5%算,那麼如果把錢存到銀行,存款的實際利率就已經成為負值。這就是說,假如儲戶將10000元存進銀行,10年後10000元錢的實際價值就變成了7374元,儲戶的本金等於損失了26%!

一個人如果不養成正確投資的好習慣,讓錢在銀行睡大覺,就是在跟金錢過不去,就是在變相削減自己的財富。有很多人辛勞一生,到頭來卻還是窮人,就因為這些人不會把錢變成資本。

可以這樣說,富人都是天然的投資家,大多數窮人都隻是純粹的消費者。因此,如果要想不再做窮人,就不但要努力掙錢,用心花錢,還要養成良好的投資習慣,主動獵取回報率能超過通脹率的投資機會,這樣才能真正保證自己的錢財不縮水,才能逐漸接近自己的財富目標,才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不過想投資首先還要會投資,投對資。同樣是一套房產,購買者可以自己住,也可以出租,還可以轉手賣出,購買者的不同處理方法就可以改變這套房產的價值。

同樣是花錢,有時可能是投資,有時又可能是消費,關鍵就要看花錢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以後不斷掙錢,還是單純就為了花錢而花錢。

假如你花錢購買了一套房子,目的是為了讓房租流到自己的口袋,那購買這套房子就是投資;如果購買這套房子,隻是為了改善自己的居住條件,那它就變成了你的消費。

有錢人總會想盡一切辦法把自己的錢變成資產;而窮人卻總會心甘情願地享受消費的樂趣。追其根本,無非就是思維觀念的不同。沒錢人低頭勞動,有錢人抬頭找市場;沒錢人用心掙錢,有錢人用心投資;沒錢人空手串親戚,有錢人慷慨交朋友;沒錢人伸手領工資,有錢人考慮發工資;沒錢人等待被選擇,有錢人細細選擇別人;沒錢人學手藝,有錢人學管理;沒錢人聽奇聞,有錢人創奇跡。

有的人說:我沒有錢怎麼投資?多年之後,他將依然是窮人。有的人說:我很窮,所以我必須投資。幾年後他將成為有錢人。

在現實中,不少人因為沒有錢,所以什麼都肯做,從無到有,聚沙成塔;還有很多人由於沒有錢,因此什麼都不肯改變,隻能貧困一生!富人都是具有積極向上的心態和持之以恒精神的人。富有與貧窮,往往隻不過是一念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