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範陽涿人 諸本"涿"下衍"郡"字,今據北史卷九二郭秀傳刪。
[三] 其年十二月 北史卷九二和士開傳無"其年十二月"五字。按北史上文載天統四年士開曆官,此傳略去,忽標"其年",不知道究是哪一年。此五字疑是摘自北齊書,□忘去前文刪節。
[四] 其年七月二十五日旦 北史卷九二無此句。按此承上文武平元年,"其年"自即指武平元年,但士開被殺實在武平二年七月,見卷八後主紀補、卷一二琅邪王儼傳補。這又是據北齊書插入此句,忘□前文沒有記武平二年北齊書原文當有,致有此誤。
[五] 又□其弟士休入內省參典機密 諸本"休"作"伾",北史卷九二作"休"。按和士休,見本書卷八後主紀補武平四年三月,北史卷五五馮子琮傳。本書卷四○馮子琮傳補作"休",乃雙名單稱。"伾"字訛,今據北史改。
[六] 詔贈士開假黃鉞十州諸軍事左丞相太宰如故 北史卷九二作"詔贈士開假黃鉞右丞相太宰司徒公錄尚書事。"按左丞相、太宰都不是士開原官,怎麼能說"如故","如故"上當有"錄尚書事""王"等原來官爵。這一條當是據北齊書所記贈官刪節而誤。
[七] 那肱為庫典 北史卷九二高阿那肱傳"典"作"直"。按"庫直"或"庫真"屢見史籍,疑"典"字訛。
[八] 一把子賊馬上刺取擲□汾河中 三朝本、百衲本"擲□"訛作"郎者",南、北、殿三字依北史卷九二高阿那肱傳單作"擲",無"□"字,汲、局二本"擲□"作"一擲"。按通鑒卷一七二五三五八頁、禦覽卷三二三一四八七頁引三國典略都作"擲□",三朝本、百衲本"郎者"乃形近而訛。今據改。
[九] 帝以淑妃奔高梁關開府奚長諫曰 三朝本、百衲本作"帝以淑妃奔高梁應閑府奚長諫曰"。南本以下各本及北史卷九二"高梁"下無"關"字,"奚長"下有"樂"字。按通鑒卷一七二五三五九頁"高梁關"作"高梁橋",禦覽卷三二三一四八七頁引三國典略作"高梁關",三朝本、百衲本"應閑"乃"關開"二字形近而訛。據通鑒,"奚長"下亦無"樂"字,乃雙名單稱,並非脫文。今據禦覽、通鑒改正三朝本訛文。
[一○] 及周將軍尉遲迥至關 按周書卷六武帝紀、卷二一尉遲迥傳補都沒有說尉遲迥參加這次戰爭,武帝紀建德六年五七七正月稱"齊主走青州,遣大將軍尉遲勤率二千騎追之。""迥"乃"勤"之誤。
[一一] 男寶仁尚公主 北史卷九二韓鳳傳"寶仁"作"寶行"。按下文雲:"二子,寶行、寶信"疑北史是。
▽思▽兔▽網▽文▽檔▽共▽享▽與▽在▽線▽閱▽讀▽
[一二] 韓寶業盧勒叉齊紹並高祖舊左右 北史卷九二"韓寶業"上有"宦者"二字,"齊紹"下有"秦子征"三字。按自韓寶業以下諸人都是"宦者",應當標明。下文說"寶業、勒叉、齊紹、子征並封王。"此處不舉秦子征,下文忽有沒有姓的子征,甚為突然,顯是刪節不當。
[一三] 多帶侍中中常侍 北史卷九二"帶"下有"甲"字。按隋書卷二七百官誌中稱後齊有"中侍中省",官有"中侍中、中常侍、中給事中",都是宦官充當。北史"甲"乃"中"之訛,此傳"帶"下脫"中"字。
[一四] 又有何海及子洪珍皆為王 按北史卷九二這句上麵有"武平時有胡小兒"雲雲七十餘字,知何海是胡人。本書卷四四張景仁傳、張雕傳並見胡人何洪珍,可證。此傳刪去上文,直承□述蒼頭一段,就像何海父子也是蒼頭,顯見刪節失當。
[一五] 又有史醜多之徒胡小兒等數十 按北史上文已標明"胡小兒",所以這裏隻說"其何朱弱、史醜多之徒十數人",無須再說明其為"胡小兒。"此傳刪去上文,□在這裏標上"胡小兒"名目,就把上麵何海父子納入蒼頭一類中了。刪節移易的痕跡甚顯,其非北齊書原文更無可疑。
本文已閱讀完畢,歡迎發表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