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為了自身的利益,為了不吃虧、少吃虧,或者為了多占他人的便宜,而演出了一幕又一幕你爭我奪的人間慘劇。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句話真是入木三分,活畫了欲望的可怕後果。
其實,所謂的吃虧和占便宜,隻不過是人心裏的感覺,而且它們的關係正如禍福相倚一樣,是互相依存、相互轉化的。人們常說,是你的跑不掉,不是你的爭不來。當你在某一方麵占了便宜之後,就要在其他方麵做出補償。
(一)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人類是欲望最強的動物,無論高貴貧賤,都或多或少有與其相符的欲望。不管多麼貧賤的人,都有他所想得到的東西。無論擁有多大的權力,也不會滿足現狀斷絕欲望。
人們的欲望是永遠得不到滿足的。某個欲望一旦獲得滿足,必定會出現更高的欲望。一味地追求貪欲而迷忘本性,往往會使人沉湎物欲、權勢之欲,一去而不知返。人類的欲望有許多種,但是降低欲望隻有一個辦法,就是盡可能地節製欲望。
《莊子》中有這樣一則故事,生動形象地講述了追迷欲望所遭遇的後果。
曾經有一次,莊子在茂密的樹林之中打獵,忽然看見一隻形狀奇異的鵲鳥從南方飛來,碰過莊子的額頭飛過去,停在樹林裏。莊子十分納悶,不解其意:“這是什麼鳥?有這麼大的翅膀,可是卻不高飛;有這麼大的眼睛,卻連人都看不見。”因此,他就悄悄地跟隨著那隻鵲鳥進入了樹林。仔細一看,才發現鵲鳥在樹陰裏對準了一隻螳螂,而這隻螳螂正舉起臂膀準備捕捉一隻在樹枝頭上鳴叫的蟬。螳螂與鵲鳥都是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卻沒有察覺自身麵臨的危險。莊子見了這種情形,不禁歎道:“唉!凡是互相有利的事物,必然互相拖累;有心謀害他物,就招到別物來謀害自己。”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寓言告誡人們:欲望不可過大,當你的欲望對準了某個事物的時候,一定要審時度勢,不僅要看前方的誘惑,也要回頭看一看潛在的危險。你若貪求官場上的名利,就必然要擔心官場的傾軋;若是貪圖錢財,也要擔心別人覬覦你所擁有的財產。因此,隻有節製自己的欲望,才能更快樂地生活。
春秋末期,晉國有一個當權的貴族叫智伯。此人雖名為智伯,其實一點也不聰明,反之,卻是個蠻不講理、不節製貪欲的人。自己本來有很大的一塊封地,但他總是還嫌不夠。
一次,智伯無緣無故地向魏宣子索取土地。魏宣子是晉國的一個貴族,他非常討厭智伯這種無理的行為,不願給他土地,準備拒絕。一個很有心計的臣下任章卻對宣子說:“您不如把土地給智伯。”
宣子不解任章的意思,便問:“我憑什麼要白白地送土地給他呢?”
任章解釋說:“智伯如此利欲熏心,無理索取土地,一定會不知滿足,您給他土地之後他一定會再去別處伸手,假若您給了他土地,他便會順勢更加驕橫起來,誤以為別國都很怕他,也就會輕視他的對手,而更加肆無忌憚地騷擾別國。因此,他的鄰國也就會因為害怕智伯、厭惡智伯而聯合起來一起對付他,那樣他很快就會自取滅亡。”
見宣子點頭稱是,似有所悟,任章頓了一下,繼續道:“《周書》上曾說‘將要打敗他,一定要暫且給他一點幫助;將要奪取他,一定要暫且給他一點甜頭’,正是說的這個道理。因此,您不如先暫時給他一點土地,讓他更驕橫起來。再者,假若您現在不把土地給他,他就會把您當作他的靶子,先向您發動進攻。所以您還不如讓天下所有的人都與他為敵,使他成為眾矢之的,以保全您自己。”
魏宣子聽了,高興不已,立即改變了主意,答應割讓一大塊土地給智伯。
在嚐到了不戰而勝、不勞而獲的甜頭之後,智伯又伸手向趙國要土地。趙國不答應,於是他派兵攻打趙國,圍困了晉陽。此時,韓魏聯合,趁勢從外麵攻打進去,趙國在裏麵接應,這樣裏應外合,打敗了智伯,這個結果正是在任章的意料之中。
可見,一個人不節製貪欲,給自己帶來的後果是極其可怕的。若是官場上貪欲過重,則很有可能被他人利用這一弱點而被擊敗。所以,忍貪、節欲是一種高尚的表現,也是一種明智的表現。曆史上,有很多人就因看不透這一點,而斷送了自己已有的一切。
秦二世統治之時,宦官趙高誣陷大臣李斯,將李斯抓進大牢嚴加拷打,李斯不能忍受,屈打成招。李斯之所以不想自殺,是認為自己能為自己辯護,覺得自己輔佐秦始皇功勞很大,確實沒有反心,希望自己能上書秦二世而得到赦免,繼續在朝上為官。
李斯在監獄中寫了辯訴書,書送上去以後,趙高讓人撕掉,不呈送給秦二世。趙高還說:“囚徒怎麼有資格上書皇帝呢?”同時,趙高還把自己的門客分成十幾批,扮成禦史、謁者、侍中去監獄中反複審訊李斯。如果李斯照實說了,就讓人毒打他。後來,秦二世派人到獄中見李斯,驗證他的供詞,李斯以為仍像以前一樣,說實話則會挨打,所以不敢改口供,表示服罪。當判決書呈送給秦二世之時,秦二世相信李斯的謀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