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略亞曆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799—1837),俄國著名的文學家、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及現代俄國文學的創始人。19世紀俄國浪漫主義文學主要代表,同時也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現代標準俄語的創始人,被譽為“俄國文學之父”、“俄國詩歌的太陽”(高爾基語)。
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於莫斯科一個家道中落的貴族家庭。童年時代,他由法國家庭教師管教,接受了貴族教育,8歲時已可以用法語寫詩。家中藏書豐富,他的農奴出身的保姆常常給他講述俄羅斯的民間故事和傳說,使得他從小就領略了豐富的俄羅斯語言,並且對民間創作發生濃厚興趣。1811年,進入貴族子弟學校皇村學校學習,年僅12歲就開始了其文學創作生涯。1815年,在中學考試中他朗誦了自己創作的“皇村懷古”,表現出了卓越的詩歌寫作才能。在早期的詩作中,他效仿浪漫派詩人巴丘什科夫和茹科夫斯基,學習17—18世紀法國詩人安德烈謝尼埃的風格。在皇村中學學習期間,他還接受了法國啟蒙思想的熏陶並且結交了一些後來成為十二月黨人的禁衛軍軍官,反對沙皇專治,追求自由的思想初步形成。
畢業後到彼得堡外交部供職,在此期間,他深深地被十二月黨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參與了與十二月黨人秘密組織有聯係的文學團體“綠燈社”,創作了許多反對農奴製、謳歌自由的詩歌,如《自由頌》(1817)、《致恰達耶夫》(1818)、《鄉村》(1819)。1820年,創作童話敘事長詩《魯斯蘭與柳德米拉》。故事取材於俄羅斯民間傳說,描寫騎士魯斯蘭克服艱難險阻戰勝敵人,終於找回了新娘柳德米拉。普希金在詩中運用了生動的民間語言,從內容到形式都不同於古典主義詩歌,向貴族傳統文學提出挑戰。
普希金的這些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1820年他被外派到俄國南部任職,這其實是一次變相的流放。在此期間,他與十二月黨人的交往更加頻繁,參加了一些十二月黨的秘密會議。他追求自由的思想更明確,更強烈了。這期間,普希金寫下《短劍》(1821)、《囚徒》(1822)、《致大海》(1824)等名篇,還寫了一組“南方詩篇”,包括《高加索的俘虜》(1822)、《強盜兄弟》(1822)、《巴赫切薩拉依的淚泉》(1824)、《茨岡》(1824)四篇浪漫主義敘事長詩。還寫下了許多優美的抒情詩,如《太陽沉沒了》、《囚徒》、《短劍》等,這些詩表達了詩人對自由的強烈憧憬。
1824—1825年,普希金又被沙皇當局送回了普斯科夫省的他父母的領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這裏他度過了兩年。幽禁期間,他創作了近百首詩歌,他搜集民歌、故事,鑽研俄羅斯曆史,思想更加成熟,創作上的現實主義傾向也愈發明顯。1825年他完成了俄羅斯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悲劇《鮑裏斯·戈都諾夫》的創作。
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為了籠絡人心,把普希金召回莫斯科,但仍處於沙皇警察的秘密監視之下。普希金沒有改變對十二月黨人的態度,他曾對新沙皇抱有幻想,希望尼古拉一世能赦免被流放在西伯利亞的十二月黨人,但幻想很快破滅,於是創作政治抒情詩《致西伯利亞的囚徒》,表達自己對十二月黨理想的忠貞不渝。
1830年秋,普希金在他父親的領地度過了三個月,這是他一生創作的豐收時期,在文學史上被稱為“波爾金諾的秋天”。他完成了自1823年開始動筆的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塑造了俄羅斯文學中第一個“多餘人”的形象,這成為他最重要的作品。還寫了《別爾金小說集》和四部詩體小說《吝嗇的騎士》、《莫紮特與沙萊裏》、《瘟疫流行的宴會》、《石客》,以及近30首抒情詩。《別爾金小說集》中的《驛站長》一篇是俄羅斯短篇小說的典範,開啟了塑造“小人物”的傳統。
1831年普希金遷居彼得堡,仍然在外交部供職。他繼續創作了許多作品,主要有敘事長詩《青銅騎士》(1833)、童話詩《漁夫和金魚的故事》(1833)、短篇小說《黑桃皇後》(1834)等。他還寫了兩部有關農民問題的小說《杜布洛夫斯基》(1832-1833)、《上尉的女兒》(1836)。
1836年普希金創辦了文學雜誌《現代人》。該刊物後來由別林斯基、涅克拉索夫、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等編輯,一直辦到19世紀60年代,不僅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家,而且成為俄羅斯進步人士的喉舌。
普希金的創作和活動令沙皇政府頗感頭痛,他們用陰謀手段挑撥法國籍憲兵隊長丹特斯褻瀆普希金的妻子娜塔麗婭·尼古拉耶芙娜·岡察洛娃,結果導致了1837年普希金和丹特斯的決鬥。決鬥中普希金身負重傷,於1837年1月29日不治身亡,年僅37歲。他的早逝令俄國進步文人曾經這樣感歎:“俄國詩歌的太陽沉落了”。
“他給世界留下了自己的桂冠”——普希金之死1837年1月29日,俄羅斯偉大詩人普希金的心髒停止了跳動。當這一不幸的消息傳出來後,人們被震驚了:普希金怎麼會死?年僅37歲的天才詩人告別了人世,留給人們無限的悲痛和惋惜。
在悲傷的人群中,有一位特殊的人物,她就是普希金年輕漂亮的妻子,年僅24歲的娜塔麗婭·岡察洛娃·普希金娜。此刻,她不僅要承受失去丈夫的痛苦和打擊,同時還要承受人們對她的譴責甚至咒罵,正是由於她才導致了普希金與丹特斯的決鬥,招致普希金的殺身之禍。
1830年,聲譽如日中天的普希金與美豔動人的娜塔麗婭結合,兩人可以說是郎才女貌。普希金的妻子娜塔麗婭到底有多美?普希金的好友索洛古博是這樣描述的:“一生中我見過許多漂亮女人,遇到過比普希金娜更迷人的女人。但從未見過像她那樣將古典端莊的臉型與勻稱的身段如此美妙地結合在一起。高高的身材,神話般纖細的腰……,這是真正的美人。無怪乎,甚至是從最靚麗的女人中挑選出來的女人也要在她的麵前黯然失色。我第一次看見她時,就神魂顛倒地愛上了她。必須承認,當時,彼得堡沒有一個年輕人不對普希金娜暗暗地戀慕著。她那燦爛的美和魔力般的名字,讓人們陶醉。我認識一些年輕人,他們非常自信地確定自己愛上了普希金娜。不僅是那些僅與普希金娜見過一麵的人,還有那些根本就沒見過普希金娜的年輕人。”從中可以看出,普希金的妻子的確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女子。
普希金為娶得這樣一個美人為妻感到驕傲和自豪。他憑借自己天才詩人的名聲,把自己的妻子介紹給朋友,引見給皇後和沙皇,帶進彼得堡的上流社會,進入交際圈,令人們對這一對“郎才女貌”的絕配讚歎不已。
但是,隨著普希金帶著妻子參加的舞會越來越多,娜塔麗婭與達官顯貴們的結識也越來越多,許多男人在她麵前大獻殷勤。特別是號稱“英俊王子”的法國人丹特斯,他是荷蘭公使的幹兒子,英俊活潑,在社交場上深得人們喜歡。丹特斯利用自己的外國人身份,及沙皇對他的信任和人們對他的寵愛,大膽地追逐女性,尤其是對娜塔麗婭窮追不舍,這種狀況持續了兩年之久。
1836年11月4日上午,普希金收到了一個紙袋。拆開一看,裏麵裝著三封“綠帽子協會”寄給他的成員證書。證書上麵這樣寫道:綠帽子最高勳章獲得者、騎士團長及騎士們會聚勳章局,在尊敬的納雷什金主席主持下,大家一致同意任命普希金為主席的助手和獎章史研究家。落款是:常務書記——波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