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從校園到職場》

作者:謝耘

成長 引子(1)

2009年7月2日,我應邀在西安軟件園給園區部分企業的中高級管理人員做了一次培訓。培訓中除企業管理的內容外,我還選用了4月份我給清華大學學生做的職業生涯教練活動講座中,關於自我認識等部分的一些內容。培訓結束,一位中年朋友拿著我寫的第一本回顧我職場十年的書來找我簽名時,對我說:“這本書很精彩,對我幫助很大。可是你如果把今天講的對自我的認識和對中西方文明的理解也寫成書,我覺得對社會的意義會更大,雖然這些內容原來隻是給大學生們準備的。”

我在4月份給清華學生做講座,起因於2008年12月底,我應邀參加了清華大學電子工程係學生就業周的閉幕式。在閉幕式上,來自我曾經就讀的電子工程係的博士研究生、小學妹林源認識了我。活動結束後她馬上和我聯係,邀請我作為嘉賓之一參加下一年的清華大學學生職業生涯教練活動(簡稱Coach活動),帶其中的一個小組對學生進行輔導幫助。

開始我想推辭掉。因為我知道,清華大學一定會請一些“成功人士”來做這件事情。而我自己並非什麼成功人士,隻是一個高級一點的打工者而已,況且對很多問題的看法,也常常與潮流相左。再加上我對現在的大學生也缺乏基本的了解,而社會上對這些年輕人的評價常常比較負麵,所以我擔心彼此沒有契合點,不能給學生們什麼有用的幫助,甚至會誤導大家。

不知道林源是否承擔了找人的任務,她一再鼓動我,我也就應了下來。

春節過後不久,我得知有14個人報名參加我帶的這個小組,便花了心思來準備如何組織這個活動。隨後我按照自己的設想,對活動作了安排,將計劃發給了這個小組的同學征求他們的意見。

當時我計劃安排三個單元的活動。第一個單元是一個關於“自我認識”的講座。我想,職業發展的基礎是認清自己,而這個內容我多年來也在不同的場合多次講解,得到了非常積極的反饋。包括曾經給NEC大中華區高管做培訓的時候,連台灣同胞也很認可,覺得挺有收獲,以至於連續兩年為他們做年度培訓。第二個單元,我計劃讓每個同學講一下對自己的認識,以及對未來職業發展的設想。我將請兩個朋友和我一起給同學們逐一作點評,回答大家的問題。第三個單元我會根據前兩個單元的情況,準備一個“從校園到社會”的講座,針對大家從校園走向社會,提醒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給出需要做的轉變等方麵的建議。

從後來他們的總結中看,同學們當時並沒有認真看這個計劃,便很快同意了我的安排。

在2009年4月裏,我們利用周五晚上和周末的時間,完成了三次活動,總時間約16個小時。活動的效果比我預想的要好一些,盡管每次都有同學因為各種原因缺席。

在計劃的最後一次活動結束時,我要求同學們每個人都要寫一個總結給我,不用客套,實話實說。

“五一”過後,同學們的總結發給了我,同時要求再最後做一次講座。

學生們的總結有長有短,下麵是一些同學對自己收獲的概括。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越來越覺得已經迷失了自己,已經在無意中弄丟了好多東西。知道自己的迷失,但是卻始終無法走出困境;知道自己弄丟了什麼,但其實並不知道那些東西到底是什麼,對我有多重要。在不斷的糾結與越來越現實的問題中,走出校園、走上社會、自力更生的欲望越來越強烈,但是對未來的茫然和不確定也讓我的疑問和恐懼與日俱增。我怕自己承受不了這些壓力,所以我開始到處尋求幫助。就是懷著這樣的心情,我參加了Coach活動,而我在這次活動中得到的,比我預期的要多得多。因為我知道自己丟失了的東西是什麼,我知道這些東西對我有多重要。我曾經有過的一些已經被我壓在心底某個小角落的想法(或者叫理想),開始慢慢衝破障礙,浮出水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