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春秋戰國時代,陶希聖也有各種不同的說法:1. 有時說春秋戰國時代中國封建製度,已經結束了;有時說,舊封建製度已經破壞,“封建製度在春秋時已經崩潰”;2. 但似乎還有個什麼新封建製度。
由秦漢至現在,陶希聖有時說:“中國社會,自戰國到最近,是不變質的封建社會。”同時又說:“秦漢以後的中國還是在前資本主義時期。”依前一說,則他認為中國社會由戰國到清末,是一個封建社會;依後一說,則秦漢以後的中國是前資本主義社會。而且這兩種對立的見解,都表現在同一著作中。這不是秦漢以後的中國社會,令人“惶惑”,而是陶希聖的同一書中,有兩種主張,令人“惶惑”。
一九三二年的九月,陶希聖對於中國社會史的階段劃分又改變了。他在其《中國社會形勢發展過程的新估定》一文中,把中國社會發展形勢,重新劃分為四個階段:“(一)西周時代,是氏族社會的末期;(二)由戰國到後漢,是奴隸社會;(三)由三國到唐末五代,是封建莊園時期;(四)宋以後是先資本主義社會。”
到一九三四年十月陶希聖的見解又變了。他分中國發展為:“(一)神權時代(商代);(二)貴族統治時代(西周至春秋時代);(三)王權時代(戰國至清末);(四)民主革命時代(清末以後)。”在這一次的劃分中,主要的是用“神權時代”代替了他的“氏族社會”,用“貴族統治時代”代替了奴隸社會,用“王權時代”包括了他的“封建莊園時期”和“先資本主義社會”。而且在以後,還多添了一個“民主革命時代”。
到一九三五年八月,在陶希聖的《中國政治思想史》還沒有完成的時候,他的見解又變了。他索性把中國曆史分為三段,回複到胡適的劃分法。(一)古代社會(紀元前五世紀——後三世紀);(二)中世紀社會(三世紀——五世紀);(三)近世社會(十世紀——十九世紀中葉)。這一個劃分的特點:第一,他所指的古代社會,是春秋時代以前除外的古代社會;第二,他把他所指的封建時代換了“中世社會”;第三,他用“近世社會”代替了他所謂的“前資本主義社會”。
總括陶希聖對於中國社會史的見解,經過了無數的改變,這種改變,不僅表現在其不同的著作中,而且即在同一著作中,也常常有前後自相矛盾的地方,約而言之,可以分為如下的幾個階段。
(一)中國沒有氏族社會,中國曆史一開始就是封建製,一直到最近還是封建製。
(二)中國在黃帝征服蚩尤以前是氏族製,以後就直接轉入封建製,封建製到秦以後就破滅了。以後中國社會,是“前資本主義社會”或“商業資本主義社會”。
關於春秋戰國時代,陶希聖也有各種不同的說法:1. 有時說春秋戰國時代中國封建製度,已經結束了;有時說,舊封建製度已經破壞,“封建製度在春秋時已經崩潰”;2. 但似乎還有個什麼新封建製度。
由秦漢至現在,陶希聖有時說:“中國社會,自戰國到最近,是不變質的封建社會。”同時又說:“秦漢以後的中國還是在前資本主義時期。”依前一說,則他認為中國社會由戰國到清末,是一個封建社會;依後一說,則秦漢以後的中國是前資本主義社會。而且這兩種對立的見解,都表現在同一著作中。這不是秦漢以後的中國社會,令人“惶惑”,而是陶希聖的同一書中,有兩種主張,令人“惶惑”。
一九三二年的九月,陶希聖對於中國社會史的階段劃分又改變了。他在其《中國社會形勢發展過程的新估定》一文中,把中國社會發展形勢,重新劃分為四個階段:“(一)西周時代,是氏族社會的末期;(二)由戰國到後漢,是奴隸社會;(三)由三國到唐末五代,是封建莊園時期;(四)宋以後是先資本主義社會。”
到一九三四年十月陶希聖的見解又變了。他分中國發展為:“(一)神權時代(商代);(二)貴族統治時代(西周至春秋時代);(三)王權時代(戰國至清末);(四)民主革命時代(清末以後)。”在這一次的劃分中,主要的是用“神權時代”代替了他的“氏族社會”,用“貴族統治時代”代替了奴隸社會,用“王權時代”包括了他的“封建莊園時期”和“先資本主義社會”。而且在以後,還多添了一個“民主革命時代”。
到一九三五年八月,在陶希聖的《中國政治思想史》還沒有完成的時候,他的見解又變了。他索性把中國曆史分為三段,回複到胡適的劃分法。(一)古代社會(紀元前五世紀——後三世紀);(二)中世紀社會(三世紀——五世紀);(三)近世社會(十世紀——十九世紀中葉)。這一個劃分的特點:第一,他所指的古代社會,是春秋時代以前除外的古代社會;第二,他把他所指的封建時代換了“中世社會”;第三,他用“近世社會”代替了他所謂的“前資本主義社會”。
總括陶希聖對於中國社會史的見解,經過了無數的改變,這種改變,不僅表現在其不同的著作中,而且即在同一著作中,也常常有前後自相矛盾的地方,約而言之,可以分為如下的幾個階段。
(一)中國沒有氏族社會,中國曆史一開始就是封建製,一直到最近還是封建製。
(二)中國在黃帝征服蚩尤以前是氏族製,以後就直接轉入封建製,封建製到秦以後就破滅了。以後中國社會,是“前資本主義社會”或“商業資本主義社會”。
(三)氏族製向下移動至商代,還是氏族製。而且承認在氏族製之後,有一個奴隸社會,不過奴隸社會是在後漢。因而封建製度不能不移至三國到五代,從而“先資本主義社會”,便隨著順延到宋代以後。
(四)中國曆史,在經濟基礎上,沒有變更了,變更的隻是政治形態,從“神權”到“貴族統治”,從“貴族統治”到“王權”,再從“王權”到“民主革命時代”。
(五)政治形態的變更也沒有了,變更的,隻是時間上的推移,由“古代”、“中世”到“近世”,陶希聖的曆史劃分,如果再往下變,隻有恢複“斷代為史”的古典方法了。
關於陶希聖對中國社會史的諸見解,要一一加以批判,不但沒有那樣多的篇幅,而且也沒有那樣有閑的時間,有許多他自己無形之中已經取消了的見解,比如他說:中國社會自有史以來就是封建國家,由“原始的封建國家”,“初期的封建國家”,到“後期的封建國家”,一直“封建到底”這種見解,在現在陶希聖的新著作中,雖然並沒有坦白申明他自己過去見解的錯誤,但已經無形地自己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