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人王蒙
世界上聰明人真多,文化人尤甚。
而王蒙,是文化人中的聰明人。
有一則傳聞:某E1,王蒙正居家寫作長篇。忽然敲門聲至,有客來訪。客是多年不見之故交,二人相見,唏噓者再之後,談興大起。不覺三小時已過,客起身告辭。王蒙送客畢,回至案前,提筆即從剛才被客打斷處續寫,根本無需再翻看先前所寫至何句、何字。人日:此公乃大睿之人也。
這則傳聞,雖說是傳而偶聞,我卻信之不疑。信心首先來自王蒙的作品。當初,王蒙出任國家文化部部長之際,在文壇上即起兩大派爭議。A派且悲且喜,認為共和國少了一位傑出作家,多了一位優秀部長。B派認為不見得,熊掌與魚亦可兼而得之,不信請拭目以待。結果,一年之後,王蒙不但發表了數十篇詩歌、理論、言論、散文、短篇小說等,居然還有中篇小說問世,令派大獲全勝。而派不眼,亦振振有詞反詰道:此舉惟王蒙這樣聰明過人者能夠做到,不信你們設想,一個禮拜之中,18個外事活動等著他參加,36個內部會議等著他出席,72個報告文件等著他圈閱,104個下屬等著找他談話……而據他自稱,又“每天必須保證8小時睡眠,不然腦子就糊塗了”。如此算來,剩下的還能有幾個小時?這幾個小時給誰的話,誰能有那麼大的精力、才力、文力、筆力寫出高質量的文章來?
這回A派說得極是,這也正是好多文人使勁研究、揣摩王蒙究競何時、怎樣作出小說之謎的由來。更有不少青年作家及文學愛好苦,把王尊為偶像,拚命讀書、拚命記憶、拚命思索、拚命寫作,還有的拚命幽默,拚命顯示智慧,想成為王蒙二世或者三世。動機極好,可惜隻差一條:旁的都好說,聰明卻是不能模仿的。
“聰明”者,據《漢語成語辭典》解釋,為“智力發達,記憶和理解力強”,我嫌這解釋還太直白簡單了些。我想象,人長成而聰明,或不聰明,頗有依賴世界展示給人類的一個不可知的光環。你先天智商高一點兒,這光環投射在你身上的光就多一點兒,再通過你的勤奮你的努力,你才能得到的多些。天生智商不可求,而勤奮之果也不是那麼容易采摘的。如王蒙者,他的勤奮可不是整天玩命地趴在桌上寫寫寫,而主要在善於思索,時時刻刻用思索周圍事物來豐富自己的人生智慧:
——當春之際,當你看到一棵正在抽芽的樹,你能誦出“如果一株樹睡得正好/又何必去把它搖啊搖”的詩句嗎?王蒙就能;
——當夏之際,當我看到公園遊船,我能誦出“中國式的耐心之後/得到你的寵幸/為你而喜形於色/而傲視落伍的排隊者”的詩句嗎?王蒙就能;
——當秋之際,當他看到滿眼滿街的大白菜,他能誦出“貯存是一種損耗/貯存是一種技巧”的詩句嗎?王蒙就能;
——當冬之際,當她看到一隻丟到垃圾桶的鏽鐵聽,她能誦出“裝著生動的記憶和一肚子怨氣/我建議他動筆寫小說”的詩句嗎?王蒙就能。
你、我、他、她對這些司空見慣的事物,皆成過眼煙雲,而王蒙偏偏信手摘來如許哲理,其間人生的聰明度,還需用什麼去量呢?
這思索,帶給王蒙以聰明;而聰明,又賦予他以幽默,或者是幽默帶給他以聰明。早就有科學家證實,幽默是大智慧的結晶,聰明度絕對是由幽默度標定的。凡接觸過王蒙的人,無不為他的深透的幽默感所震撼。跟他談話你必定從頭笑到尾不說,就連在被視為必須正襟危坐的有黨中央最高領導人出席的己巳年文藝界春節茶話會上,身為這“最高規格”會議的主持者,王蒙也還是幽默依然,輕輕鬆鬆地以一句“寫小說的”自我介紹出台,頃刻之間就趕走了眾人的拘泥與客套,召回了本屬於節日的歡聲與笑語……
在經曆了那麼艱難曲折的歲月之後,歲月去了,留下了思索,這本不悖常理,幾乎是常人所共識的;而還添了如此大徹大悟的幽默,就更有了“苦其心誌”的意境,使人想起“涅粲”二字。禪言:非大智大慧者,不能涅架,這也許當是王蒙智慧的最有力的寫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