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1 / 3)

真的,那時候,我實在太不懂事,隻盼望著父親趕快把那兩張紙念完,把紙燒完,就可以帶我和弟弟去小溪邊捉蝌蚪了。

讓我更不理解的是,除了清明節來為母親上墳,到了中秋節前,父親還要來為母親再上一次墳。而且,父親照樣是跪在墳前,掏出兩頁寫滿密密麻麻小字的紙,念完後燒掉。我當時常想,那兩頁紙寫的都是什麼內容呢?每一次寫的內容是一樣的嗎?還是慣性動作一樣,每一次來給母親上墳,父親都要寫這樣長的信,念給母親聽,母親聽得到嗎?父親怎麼有這麼多的話要對母親說呢?

這樣做,打破了常人的習慣。因為一般人都是一年一次在清明節給親人上墳,不會在中秋節再上第二次墳的。當然,長大以後,我明白了,這說明父親對母親的感情很深。但是,在當時,中秋前後,青蛙都已經絕跡,小溪邊沒有蝌蚪可以捉,又要走那麼遠的路,我和弟弟對母親的思念,常常被對父親的抱怨所替代。特別讓我不能理解的是,為了省錢,給母親上墳回來的時候,父親常常是帶著我們從廣安門上車坐到牛街這一站就提前下車,然後,對我和弟弟說:你們是想繼續坐車呢,還是走著回家?現在,咱們要是坐車坐到珠市口,一張車票是五分錢,要是不坐車,就用這五分的車票錢,到前麵的菜市口,給你們買一包栗子吃。那時候,滿街都在賣糖炒栗子,香味四散,勾我和弟弟的饞蟲。我和弟弟抵擋不住栗子的誘惑,選擇不坐車,用省下來的這五分錢買栗子。

那時候,五分錢能買一包栗子,可是,常常是吃不到珠市口,栗子就吃完了。我和弟弟還想吃栗子。父親說:從珠市口坐車,坐到前門,一張車票也是五分錢,你們要是不坐車,就可以用這五分錢再買一包栗子。我和弟弟當然又選擇了栗子。就這樣跟著父親走回了家,天不知什麼時候已經黑了。父親沒有吃一口栗子。下一年中秋節前,父親帶我們去為母親上墳,盡管知道要走那麼遠的路,一想到栗子,我和弟弟還是很願意去。

現在想想,那時我和弟弟畢竟小,對母親的印象是很模糊的,對母親的感情,遠沒有父親對母親的感情那樣的深。父親之所以用這種方法帶我們去為母親上墳,是為讓母親的在天之靈看看我和弟弟。這其實是父親對母親的一份感情。隻是,我不懂。我更不清楚,父親和母親是怎麼相愛的,又是怎麼結婚的,在那些個戰火紛飛的日子裏,又是怎麼樣一路顛簸從信陽到張家口最後來到北京的。清明的蝌蚪,中秋的栗子,小孩子的玩和饞,和大人之間的感情拉開了距離。一直到父親去世之後,我也並不了解父親,更談不上理解。似乎命中注定,我和父親一直很隔膜,像是處於兩個世界的人。童年母親墳前,對母親那種迷迷糊糊又似是而非的感情,和父親在墳前對母親毫無掩飾而且是無法遏製的感情,隻不過是我和父親隔膜與距離的一種象征。

真的,那時候,我實在太不懂事,隻盼望著父親趕快把那兩張紙念完,把紙燒完,就可以帶我和弟弟去小溪邊捉蝌蚪了。

讓我更不理解的是,除了清明節來為母親上墳,到了中秋節前,父親還要來為母親再上一次墳。而且,父親照樣是跪在墳前,掏出兩頁寫滿密密麻麻小字的紙,念完後燒掉。我當時常想,那兩頁紙寫的都是什麼內容呢?每一次寫的內容是一樣的嗎?還是慣性動作一樣,每一次來給母親上墳,父親都要寫這樣長的信,念給母親聽,母親聽得到嗎?父親怎麼有這麼多的話要對母親說呢?

這樣做,打破了常人的習慣。因為一般人都是一年一次在清明節給親人上墳,不會在中秋節再上第二次墳的。當然,長大以後,我明白了,這說明父親對母親的感情很深。但是,在當時,中秋前後,青蛙都已經絕跡,小溪邊沒有蝌蚪可以捉,又要走那麼遠的路,我和弟弟對母親的思念,常常被對父親的抱怨所替代。特別讓我不能理解的是,為了省錢,給母親上墳回來的時候,父親常常是帶著我們從廣安門上車坐到牛街這一站就提前下車,然後,對我和弟弟說:你們是想繼續坐車呢,還是走著回家?現在,咱們要是坐車坐到珠市口,一張車票是五分錢,要是不坐車,就用這五分的車票錢,到前麵的菜市口,給你們買一包栗子吃。那時候,滿街都在賣糖炒栗子,香味四散,勾我和弟弟的饞蟲。我和弟弟抵擋不住栗子的誘惑,選擇不坐車,用省下來的這五分錢買栗子。

那時候,五分錢能買一包栗子,可是,常常是吃不到珠市口,栗子就吃完了。我和弟弟還想吃栗子。父親說:從珠市口坐車,坐到前門,一張車票也是五分錢,你們要是不坐車,就可以用這五分錢再買一包栗子。我和弟弟當然又選擇了栗子。就這樣跟著父親走回了家,天不知什麼時候已經黑了。父親沒有吃一口栗子。下一年中秋節前,父親帶我們去為母親上墳,盡管知道要走那麼遠的路,一想到栗子,我和弟弟還是很願意去。

現在想想,那時我和弟弟畢竟小,對母親的印象是很模糊的,對母親的感情,遠沒有父親對母親的感情那樣的深。父親之所以用這種方法帶我們去為母親上墳,是為讓母親的在天之靈看看我和弟弟。這其實是父親對母親的一份感情。隻是,我不懂。我更不清楚,父親和母親是怎麼相愛的,又是怎麼結婚的,在那些個戰火紛飛的日子裏,又是怎麼樣一路顛簸從信陽到張家口最後來到北京的。清明的蝌蚪,中秋的栗子,小孩子的玩和饞,和大人之間的感情拉開了距離。一直到父親去世之後,我也並不了解父親,更談不上理解。似乎命中注定,我和父親一直很隔膜,像是處於兩個世界的人。童年母親墳前,對母親那種迷迷糊糊又似是而非的感情,和父親在墳前對母親毫無掩飾而且是無法遏製的感情,隻不過是我和父親隔膜與距離的一種象征。

我隻知道,母親是河南信陽人,長得個子很高,看過我家唯一存下來的她的照片,長得膚色白皙,應該屬於漂亮的女人。父親是在那裏工作時,和母親結的婚。那時,父親在南京國民政府的財政局受訓之後,來到信陽工作。1947年,我出生後,父親先到張家口,緊接著又到北平工作。父親在北平安定下來後,母親抱著剛剛滿月的我,帶著我的姐姐隨後投奔過來。因為正是戰亂時,張家口站人特別擁擠,母親帶著我們沒有擠上火車,隻好坐下一班的火車,火車開到南苑時停了下來,停了很久也沒有開。一打聽,原來上一班火車被炸藥炸了。而正在前門火車站接站的父親,以為母親和我們都在這列火車上,心急如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