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中國(1 / 2)

隨著中國的崛起,海外關於如何認識中國的文章也越來越多。2009年11月13日的美國《時代周刊》發表了一篇談美國向中國學習的文章。文章說“擁有五千年曆史的古老中國在經濟危機中仍然保持活力,而‘年輕’的美國卻顯得年邁虛弱,經濟陷入不景氣的泥淖中”,並提到了今天的中國有五個方麵值得美國學習。這五個方麵是:

1.明確大的發展目標,以舉國之力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文章指出“美國政府財政方麵已接近破產,今年的預算赤字超過一萬億美元”。美國“顯得缺乏遠見,沒有向未來投資的長遠戰略……而且即使美國想搞基礎設施建設,也會遭到反對”。文章引用美國駐華商會前會長麥健陸(James McGregor)的話:“我們可以從中國學到的重要一點就是確定目標、製訂計劃並動員全部力量來推動國家發展。”

2.投資教育,注重人才的戰略性培養。雖然中國應試教育問題嚴重,產生領軍人才和創新人才的機製不暢,但這篇文章注意到中國整體勞動力基礎教育的迅速發展,以及對數學和科學教育的重視。文章稱:“我們也需要這樣做。中國的小孩已經走在我們子女的前麵。”

3.尊老養老的文化使得中國社會有很強的凝聚力。中國文化中“父母培養子女,子女反過來照顧年邁父母的模式千百年來一直在持續,已經變成一個文化傳統”。文章提到,這種傳統給中國社會帶來許多好處:老年人幫忙帶孩子,孩子長大了也照顧父母,使中國的家庭和社會更有凝聚力和親和力。文章指出:美國是個人主義社會,老人很孤獨,美國療養院係統現在不堪重負。

4.健康的儲蓄習慣。文章提出美國人應學習中國人的儲蓄習慣。金融危機其實已經開始改變美國居民的儲蓄習慣。美國家庭儲蓄率已從0提高到了4%左右,而中國的相應比率則超過20%。文章認為個人財務穩健使中國國家銀行體係擁有更雄厚的財力,可以確保國家建設所需要的大量資金,而資金可以創造就業機會。

5.民眾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命運。文章感歎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改變了無數普通人的命運,從農家孩子到軟件工程師,從一貧如洗到千萬富翁的例子比比皆是。

細看這五個方麵,其實都是中國“文明型國家”的特征:舉國之力實現大目標的背後是我們強勢政府的傳統;注重教育是中國儒家的核心思想;尊老愛幼是中國孝敬文化的延續;儲蓄習慣反映了中國人勤儉持家的生活方式;努力改變自己命運更是中國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精神的體現,也涵蓋了中國舉賢才不分高低貴賤的儒家傳統。

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羅傑·科恩(Roger )也於2010年1月21日發表了一篇題為“一黨民主製度”的文章,談到他不再嘲笑“一黨民主製度”。他認為這有幾個原因:一是中國人有很強的家庭觀念。在中國,“你能看到祖父母和孩子們之間那種最自然的關係;你能聽到在沿海城市工廠裏的年輕女工在談論把她們一半的薪水寄回家裏,也許在四川農村的父母正等著這些錢給蓋第二層樓呢”。他承認自己受到了震動:“我的錢也是我家裏的錢,這個概念對我很新鮮。在目睹了美國社會原子般的分化之後,我感覺中國人是凝聚在一起的,因為在美國老人通常會被子女‘遺棄’而不得不自己照顧自己。”二是中國今天能專心致誌地做事,能不分心地做大事。三是中國的經濟前景燦爛。中國的城市化才開始不久,“中國計劃在未來5年新建97座機場和83個地鐵係統”。四是“一黨民主製度”看似很矛盾,但看到中國今天的成績,“我不會再嘲笑這個理念了,‘和而不同’畢竟是中國的一個古老思想,無數個中國家庭每天都在實踐這個思想”。他還說其實美國兩黨競選在初選階段也是一種“一黨民主製度”。

隨著中國的崛起,海外關於如何認識中國的文章也越來越多。2009年11月13日的美國《時代周刊》發表了一篇談美國向中國學習的文章。文章說“擁有五千年曆史的古老中國在經濟危機中仍然保持活力,而‘年輕’的美國卻顯得年邁虛弱,經濟陷入不景氣的泥淖中”,並提到了今天的中國有五個方麵值得美國學習。這五個方麵是:

1.明確大的發展目標,以舉國之力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文章指出“美國政府財政方麵已接近破產,今年的預算赤字超過一萬億美元”。美國“顯得缺乏遠見,沒有向未來投資的長遠戰略……而且即使美國想搞基礎設施建設,也會遭到反對”。文章引用美國駐華商會前會長麥健陸(James McGregor)的話:“我們可以從中國學到的重要一點就是確定目標、製訂計劃並動員全部力量來推動國家發展。”

2.投資教育,注重人才的戰略性培養。雖然中國應試教育問題嚴重,產生領軍人才和創新人才的機製不暢,但這篇文章注意到中國整體勞動力基礎教育的迅速發展,以及對數學和科學教育的重視。文章稱:“我們也需要這樣做。中國的小孩已經走在我們子女的前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