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1 / 3)

快速製訂計劃並迅速行動是一種修養。

——湯姆·彼得斯

不要等到萬事俱備以後才去做,永遠沒有絕對完美的事。如果要等所有條件都具備以後才去做,那就隻能永遠等待下去。

——拿破侖·希爾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遇到事情總是容易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該這樣還是該那樣,反反複複,即使花費了很多心思與精力決定的事情也比較容易動遙這些人經常處於惶惶不可終日之中,他們每天不是擔心工作,就是擔心家庭,甚至沒有一件事不擔心的,這就是典型的優柔寡斷性格。這種性格對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危害。因為優柔寡斷的人常常會由於遇事拿不定主意而讓自己十分的煩惱,導致心情鬱悶,無所適從。

理論訓練·何謂優柔寡斷

現實生活中,行動的快與慢,往往是決定成功的關鍵,快速的行動是對積極心態的實踐。從另一個角度看來,一個人優柔寡斷,實際上是因為他對所擁有的東西太在乎,信心不足,進取心又不強。

優柔寡斷的主要表現是思想、情感不集中,難以使思想、情感有明確的指向;遇事時常在各種動機之間、在不同的目的以及不同的手段之間搖擺不定,遲遲做不出取舍;總是懷疑自己所做出的決定的正確性,擔心這種決定會給自己帶來不利的後果,因此即使做出一些決定,也不能堅決執行。優柔寡斷常常給學習和生活帶來消極影響,喪失一次次良好的機會。心理學家認為,人在處理問題時所表現的這種拿不定主意、優柔寡斷的心理現象實際正是意誌薄弱的表現。

為什麼有些人遇事容易反反複複、優柔寡斷?心理學上認為這主要是因為:

(1)認識障礙:心理學認為,對問題的本質缺乏清晰的認識是一些人遇事拿不定主意並產生心理衝突的原因。隻要留心觀察,就不難發現優柔寡斷多發生在青年人身上,這是因為青年人涉世未深,對一些事物缺乏必要的知識和經驗的緣故。

(2)情緒刺激: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個體因為有過挫折的經驗,一旦遇到類似的情境,便產生消極的條件反射,踟躕不已。

(3)性格特征:一般說來,優柔寡斷者大多具有如下性格特征,包括缺乏自信,感情脆弱,易受暗示,在集體中隨大流,過分小心謹慎等。

(4)缺乏訓練:一般說來,優柔寡斷者大都自小在倍受溺愛的家庭中成長,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現成生活,父母、兄弟姐妹都是其拐杖。他們一旦獨自走上社會,遇事易出現優柔寡斷現象。另一種情況是——恰好與此相反——家庭從小管束太嚴,這種教育方式教出來的人隻能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一旦情況發生變化,他們就擔心不合要求,在動機上左右徘徊,拿不定主意。

人生要想有真正的保障,就得每天在各方麵都有所改進,爭取每天都有進步。但是進步並不是完全不需要付出代價,事實上正是因為你犯了錯,才有機會去改進,也才有機會獲得更多,並擁有更大的保障。

實戰訓練·快速行動,做個果敢的人

兩個獵人去打獵,路上遇到了一隻大雁,於是兩個獵人同時拉弓搭箭,準備射殺大雁。這時獵人甲突然說:“喂,我們射下來後該怎麼吃?是煮了吃,還是蒸了吃?”獵人乙說:“當然是煮了吃。”獵人甲不同意煮,說還是蒸了吃好。

兩個人爭來爭去,雖然明知彼此建議的優缺點,但就是作不了決定,一直沒有達成一致。終於,前麵來了一個砍柴的村夫,於是兩個人征詢村夫的意見,村夫聽完說,這個很好辦,一半拿來煮,一半拿來蒸,不就可以了。兩個獵人感覺這個主意不錯,決定就這麼辦。於是再次拉弓搭箭,可是大雁早已飛走了。

獵人犯了議而不決、拖遝等待的錯誤,在如何吃的問題上,花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最終失去了獵殺大雁的最佳時機。沒有了獵殺的過程,當然就沒有了怎麼吃的結果;沒有快速地行動,當然就沒有最後的成功。

那麼怎樣才能克服這種遇事拿不定主意、優柔寡斷的毛病呢?

一、培養獨立性

從上麵的故事,我們可以知道,這種容易優柔寡斷的人多缺乏很強的獨立性,他們遇事總喜歡依賴別人,讓別人幫自己拿主意。所以當遇到需要自己拿主意的事情時,就顯得左右為難,不知道該怎麼辦好了。所以,培養良好的自信、自立、自強、自主的意誌力,培養自己的獨立性是非常重要的。

二、敢於和善於取舍

不要既想要這個又想要那個,既覺得這個好,又認為那個也不差。要敢於做出取舍。在保持自己原則的同時,不要太過追求完美,而要勇於麵對,決定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