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隻要你和別人有接觸,有效的識心術(洞察術)就能提高你的生活質量,讓你成為生活的大贏家。
一堂觀察課
醫學院一年級的學生排隊走進階梯教室,上最後一節王教授的人體生理課。王教授是這所大學資曆最老的教授,頗有聲望,因紀律嚴明而讓學生又敬又怕。所以當他右手拿著包走進來時,這間大教室裏鴉雀無聲。
王教授走上講台,從他的醫用包裏取出一個裝有黃色液體的量杯,放到麵前的講桌上。然後他開始說:“今天我想和你們討論一個話題,”他的聲音帶點火藥味,“我聽到一個傳聞,說我們對你們這些學生太嚴格,作業布置得太難,讓你們花的時間又太多。”
王教授停頓了一下,觀察他麵前階梯座位上學生們的表情。“好吧,讓我告訴你們。”他嚴厲地說,“你們真是不知道你們現在有多輕鬆!我上醫學院的時候,做的事跟你們一樣多,花的時間也和你們一樣多,況且我們那會兒還沒有這些奢侈的儀器,也沒有現代的實驗室,而這些東西你們現在已經習以為常了。舉個例子來說吧,”他問全班,“你們怎麼檢驗糖尿病?”
坐在第四排的一個女生回答說:“可以先采集尿樣,然後送去化驗室化驗。”
“可以!”王教授回答說,“然後呢?”
“然後拿回化驗單,根據化驗結果決定如何治療。”
“沒錯。”王教授大聲說道,“然而,在我們那個年代還沒有這些裝備精良的化驗室,也沒有診斷室。很多時候我們必須自己動手化驗,沒有任何人的幫忙。比方說,你知道我是怎麼化驗糖尿病的嗎?”
女生迷茫地搖了搖頭說:“不知道。”
“我來告訴你我是怎麼化驗的——用嘴嚐。”
這下女生難以置信地搖了搖頭。
“沒錯!”王教授斷言道,“如果尿樣是甜的,那麼病人就有問題。”他拿起講桌上那個裝滿黃色液體的量杯繼續說,“這是我從化驗室拿來的尿樣,你們知道不,我可從來都沒有喪失診斷的能力。”王教授一邊說著,一邊用他的手指蘸了點尿樣,然後用舌頭舔了舔。
“太惡心了!”這位女生大聲說道,其他同學類似的反映也表示這位女生並不是唯一一個覺得惡心的人。
“嘿,至少不是糖尿病。”王教授說道,一邊還從實驗工作服的口袋裏抽出手帕,將手指擦幹淨。但這一舉動看來並沒有讓那些目睹這一“診斷”的學生停止騷動,他們一個個不停地竊竊私語,直到王教授命令他們安靜才有所收斂。
“我想,現在你們有些人一定在納悶為什麼我要做這樣一個示範。”他把量杯放回講桌繼續說道“,其實有兩個原因。第一,我是想提醒你們,醫學院從來都不是個讓人輕鬆的地方。要是你沒法承受這種壓力,現在你就該離開這個教室。那麼,作為一個一直提醒你們學醫有多難的人,我想讓你們每一個人都到講台上來,按照我剛才做的再做一遍。”他輕輕敲打著裝滿尿液的量杯說,“我想讓你們嚐嚐學醫究竟可以苦澀到什麼程度。”
王教授說完,沒有一個學生離開座位。
“來啊!現在可不是你們害羞的時候。”
還是沒人動。
“那麼,不如來點小刺激說服你們。”王教授提議說,“你們必須過了這關,才能繼續你們的學業。所以,如果你們不照我說的做,我就馬上給你們不及格,你們也好早日離開醫學院。”
這麼一說,看似起了效果。學生們不情願地磨蹭到講台上,緊張不安的情緒顯而易見。他們將手指伸進量杯,嚐了尿樣,然後立馬衝到洗手間,之後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等每個人都回到教室後,王教授又開始說:“做這個示範還有第二個原因,和之前的原因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話說到一半,他把量杯放回醫用袋裏,又繼續強調剛才他的話,“尿樣診斷示範的第二個原因是,教會你們在進行醫務工作時觀察的重要性。也許某天你們在為病人做檢查的時候,從他們口裏說出的是一回事,而他們的肢體語言告訴你的卻是另一回事。如果你仔細觀察他們,也許你就能發覺不對勁的地方,並且在考慮多方麵訊息的基礎上,做出準確的診斷。”
“那觀察到底有多重要?”王教授說最後一句話的時候,一不小心露出了一絲微笑,“如果你們剛才仔細觀察我的動作,你們會發現蘸了尿液的是我的食指,而我舔的卻是我的中指!”
故事很幽默,意義卻很深刻:觀察——周全又細致的觀察——對於如何閱人,如何成功地察言觀色來說的確非常重要。
問題在於,大多數人一輩子隻會看卻看不出真正的門道。也就是說:他們隻是盡最小的努力去觀察,周遭的一切隻是從他們的眼前一晃而過。這樣的人並不留心世界的細微變化,也不可能感知豐富多彩的生活畫卷,更不用說能夠分辨蘸上尿液的是中指還是食指。
這些沒有觀察能力的人所缺乏的東西,用飛行員的行話來說,就是“環境感”,一種每時每刻都知道自己身在何處的方位感。在這些人的腦海裏,對於周圍是怎樣的環境沒有明確的概念。讓他們走進一個擠滿人的陌生房間,給他們一次機會環顧四周,然後要求他們閉上眼睛,說出看到的東西。這些人們答案非常統一地都是人。
這些人就是那些對生活的細微變化熟視無睹的人。
“我妻子剛提出了離婚。我從來沒發覺她有這樣的打算。”
“我兒子磕藥已經有五年了,之前我卻一點兒也不知道。”
“我和這家夥爭執不下,這畜生不知怎麼地給了我一拳,我看都沒看見。”
諸如此類的話,就是出自那些從來不知該如何有效觀察的人之口。其實這種無能也不足為奇。畢竟從小到大,沒人教過我們該如何進行觀察。我們所接受的教育,無論是小學、高中還是大學,都沒有教人觀察的課程。我們的課堂上也從來沒有出現“王教授”。如果你自學習得觀察的本領,那麼你是幸運的。如果不是,那你這一輩子要錯過多少可以幫助你達到目的的有用信息呢?數量多到讓你難以置信!
成功地讀人——學習非語言行為、解碼行為背後的心理秘密和利用非語言行為來預測人們的行動——是一件值得你花時間的事情,也會對你所付出的精力給予豐富的回報。
希望大家都能夠像柯南道爾說的那樣,通過對自己敏銳的洞察力,準確的判斷力的培養,從一滴水上推測出大西洋的存在,從生活中的一個小環節,推出整個生活鏈條的情況。
洞察力:做人做事第一項修煉
什麼是洞察力?簡單地說,洞察力是人們對個人認知、情感、行為的動機與相互關係的透徹分析。通俗地講,洞察力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就是用心理學的原理和視角來歸納總結人的行為表現。洞察力是一種心靈的能力,憑借它,我們能從長遠的角度考慮問題、觀察形勢。它是專屬人類的望遠鏡。
洞察力能使我們在一切事情中認識困難,把握機遇。洞察力使我們做好了迎戰障礙的準備,在這些障礙還沒有化成足以阻擋我們的困難之前,我們就已經跨越了它們。洞察力使我們權衡利弊,妥善規劃。它把我們的思想和注意力引向正確的方向,讓它們不至於墮入沒有回報的歧途。當實際情況劇烈變動、發生轉折的關鍵時期,大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小至一個單位、一個團隊、一個家庭、一個人,我們的洞察力如何,往往能夠決定事情的成敗。對於一切偉大成就而言,洞察力不可或缺,它是做人做事的第一項修煉。
古今中外,那些最有智慧的人也是觀察力、洞察力最強的人。他們在紛繁的事物中,看到事物的主流;能從複雜的具體現象中,發現本質的帶有規律性的東西;能從艱難困苦的曲折中,看到光明的前景;能從發自青萍之末的微小變化中,感受到即將掀起的風暴。
春秋戰國時代,商鞅來到了魏國,由於智慧過人,很快就成為魏國相國公叔痤的家臣。
不久,公叔痤就發現商鞅有治國安邦的才能,打算向魏惠王推薦,不料自己生起病來,而且越來越重。魏惠王聞訊,親自到相國府來探望公叔痤,並委婉地問道:“先生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寡人的社稷靠誰扶助呢?”
公叔痤道:“我正要向大王推薦一個人。我有個家臣名叫商鞅,是個治國安邦的奇才,大王如能將國家委托給他治理,我相信一定能使魏國迅速強盛起來。”
魏惠王低頭沒有做聲。過了一陣,魏惠王要告辭,公叔痤連忙屏去左右,悄悄地對他說:“大王如果不能重用他,就要趕快殺掉他,千萬不能讓他離開魏國。”
魏惠王應允而去,等他一走,公叔痤就喚商鞅過來,向他賠罪說:“剛才大王問我誰可以擔任相國,我推薦了你,大王沒有做聲。我身為大臣,不能不忠於國君,所以又對魏王說如果不能重用你,就一定要殺掉你。大王已經答應了,如今我先公後私,又告訴你,你趕快逃跑吧,不然就來不及了。”
商鞅聽了,淡淡一笑,從容不迫地說:“大王既然不肯聽你的話重用我,又怎會聽你的話殺掉我呢?你放心吧,我不會有危險的。”
果然,魏惠王離開相府後,並沒有像公叔痤所說的那樣去抓商鞅,而是長歎一聲,對左右的人說:“公叔痤病得太厲害了,真令人傷心啊!他竟然要寡人將國家委托給商鞅治理,如若不成,又要殺掉他。這不是太糊塗了麼?”
公叔痤死後,商鞅聽說秦孝公正在召賢,就應召到了秦國,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後來實行變法,使秦國很快富強起來。
三國時,曹操與袁紹戰於官渡,相持不下。孫策便準備率軍渡江北上,乘虛襲擊曹操的老巢許昌。這給久戰官渡不下的曹操帶來了一個難題:如果現在舍去袁紹,來日再興師征討,勢必要耗費更大的精力,因此不能丟棄眼前這個殲滅袁紹的大好戰機;但是,如果繼續屯兵官渡,而孫策果真渡江北上,許昌守備空虛,很可能失守,許昌一失,則根基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