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周河南獻方——“農婦漁樵亦為師”的精神(1 / 3)

據說,在金牛家的神龕上,從此敬奉上了李時珍和周河南的牌位。

像這樣的事例非常多,還比如他對桐種的調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木部第三十五卷)“桐條”中這樣寫道:“陶注桐有四種,以無子者為青桐、岡桐,有子者為梧桐、白桐。寇注言白桐、岡桐皆無子,蘇注以岡桐為梧桐,華而不實者為白桐。白桐冬結似子者,乃是明年之華房,非子也。岡桐即油桐也,子大有油,其說與陶氏相反。”意思是:關於桐,南北朝的醫家陶弘景解釋是,桐有四種,不結子的有青桐、岡桐,結子的為梧桐、白桐。北宋醫家寇宗奭認為白桐、岡桐就都不結子。蘇頌則認為岡桐是結子打油的桐樹。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則說:“結子而果實皮青的為梧桐,開花而不結實的為桐。白桐冬天結的像子,那是第二年的花蕾,並不是子。岡桐即是結子榨油的桐,結子大。”賈思勰的這種介紹與陶弘景的解釋正好相反。

對此,李時珍親自到農村去探訪詢查、觀察求證。有農夫告訴他,白桐就是泡桐,葉子寬大,徑約一尺,容易生長。一位農夫說:泡桐木輕質虛,不會生蟲遭蛀,是做家具和柱子的好材料;另一位農夫說:泡桐樹二月開花,白色的花像牽牛花,結的果實如棗一樣,長寸餘,果殼內有子片,輕虛如榆莢和葵實之狀,成熟了果裂開,隨風飄動;還有一位農夫說:油桐也叫花桐,青桐即是不結果實的梧桐。

“以今谘訪,互有是否。”通過詢查問訪,李時珍終於弄清了幾種桐樹的特性形狀,回頭再看陶弘景、寇宗奭、蘇頌、賈思勰的不同解釋互有是否,即有正確的,也有不正確的,對正確的他予以肯定,對錯誤的他予以更正。

李時珍就是這樣謙虛好學,樂於也善於同勞動人民交流,並從中獲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農夫漁樵亦為師,«本草綱目»中無不閃耀著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光芒。

【學術集萃】

李時珍一生生活軌跡探述

1.1518年(戊寅)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李時珍出生於湖廣蘄州(今蘄春縣蘄州鎮)東門外瓦硝壩的一個世醫之家。李時珍的祖父李曉山一家從福建上杭遷來蘄州後,就落籍於蘄州三裏岡東頭的瓦硝壩(今蘄州東長街東門村)。

2.1527年(丁亥)

明嘉靖六年,李時珍10歲。從墪師學“製義”(八股文)之類,似今日小學。

3.公元1531年(辛卯)

明嘉靖十年,李時珍14歲。由蘄州知府周訓選送黃州府應科試,中秀才。這次“竟試”考兩門,一為“四書義”(八股文),一為“試幟詩”。李時珍一舉中秀才,少年得誌,取得入府、州、縣儒學的生員資格。

黃州府考試地點:黃州考棚街,現今的黃岡實驗小學內,今仍有一棟明代保留下來的考試樓(古建築),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說,在金牛家的神龕上,從此敬奉上了李時珍和周河南的牌位。

像這樣的事例非常多,還比如他對桐種的調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木部第三十五卷)“桐條”中這樣寫道:“陶注桐有四種,以無子者為青桐、岡桐,有子者為梧桐、白桐。寇注言白桐、岡桐皆無子,蘇注以岡桐為梧桐,華而不實者為白桐。白桐冬結似子者,乃是明年之華房,非子也。岡桐即油桐也,子大有油,其說與陶氏相反。”意思是:關於桐,南北朝的醫家陶弘景解釋是,桐有四種,不結子的有青桐、岡桐,結子的為梧桐、白桐。北宋醫家寇宗奭認為白桐、岡桐就都不結子。蘇頌則認為岡桐是結子打油的桐樹。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則說:“結子而果實皮青的為梧桐,開花而不結實的為桐。白桐冬天結的像子,那是第二年的花蕾,並不是子。岡桐即是結子榨油的桐,結子大。”賈思勰的這種介紹與陶弘景的解釋正好相反。

對此,李時珍親自到農村去探訪詢查、觀察求證。有農夫告訴他,白桐就是泡桐,葉子寬大,徑約一尺,容易生長。一位農夫說:泡桐木輕質虛,不會生蟲遭蛀,是做家具和柱子的好材料;另一位農夫說:泡桐樹二月開花,白色的花像牽牛花,結的果實如棗一樣,長寸餘,果殼內有子片,輕虛如榆莢和葵實之狀,成熟了果裂開,隨風飄動;還有一位農夫說:油桐也叫花桐,青桐即是不結果實的梧桐。

“以今谘訪,互有是否。”通過詢查問訪,李時珍終於弄清了幾種桐樹的特性形狀,回頭再看陶弘景、寇宗奭、蘇頌、賈思勰的不同解釋互有是否,即有正確的,也有不正確的,對正確的他予以肯定,對錯誤的他予以更正。

李時珍就是這樣謙虛好學,樂於也善於同勞動人民交流,並從中獲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農夫漁樵亦為師,«本草綱目»中無不閃耀著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光芒。

【學術集萃】

李時珍一生生活軌跡探述

1.1518年(戊寅)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李時珍出生於湖廣蘄州(今蘄春縣蘄州鎮)東門外瓦硝壩的一個世醫之家。李時珍的祖父李曉山一家從福建上杭遷來蘄州後,就落籍於蘄州三裏岡東頭的瓦硝壩(今蘄州東長街東門村)。

2.1527年(丁亥)

明嘉靖六年,李時珍10歲。從墪師學“製義”(八股文)之類,似今日小學。

3.公元1531年(辛卯)

明嘉靖十年,李時珍14歲。由蘄州知府周訓選送黃州府應科試,中秀才。這次“竟試”考兩門,一為“四書義”(八股文),一為“試幟詩”。李時珍一舉中秀才,少年得誌,取得入府、州、縣儒學的生員資格。

黃州府考試地點:黃州考棚街,現今的黃岡實驗小學內,今仍有一棟明代保留下來的考試樓(古建築),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1534年(甲午)

明嘉靖十三年,李時珍17歲。首次赴省城武昌參加“鄉試”考舉人。共考三場:四書,論、判、詔、誥,經、史。未能中舉。明代實行三級考試———鄉試、會試、殿試。鄉試為初級考試未通過,青年李時珍第一次遭受失敗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