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的吸血鬼獵人。

根據民間傳說,「達姆拜爾」曾活躍於塞爾維亞及南斯拉夫其他地區,獵殺吸血鬼以賺取可觀的酬勞。其進行的驅魔儀軌極其怪異:吹奏尖銳刺耳的哨曲、裸身四處奔跑、與無形的敵人激烈搏鬥(吉普賽人相信吸血鬼擁有隱身能力),並使用各種前所未見的器具。

按照記載,最後一次公開的「達姆拜爾」驅魔儀式於一九五六年在南斯拉夫科索沃省舉行。

附錄二 吸血鬼簡史

「……吾主又如此說:因你不願流兒女的血獻給迦勒蛾人,我就要審判你。我因忿怒忌恨,使饑渴的罪歸到你身上。我又要將你交在他們手中,他們必毀壞你的花園,剝去你的衣服,奪取你的華美寶器,留下你赤身露體。他們也必帶多人來攻擊你,用石頭打砸你,用刀劍刺透你,用火焚燒你的房屋,在許多婦人眼前向你行淫……」

《永恒之書·誡命記》16:35-41

吸血鬼既擁有長久的生命與永不衰退的記憶力,本來是最理想的曆史學家。但也因為這些特性,許多吸血鬼認為隻要倚靠自身的記憶已經足夠,欠缺以文字記載曆史的動力;加上部族之間連年爭戰,許多曆史文獻早已散失。能留存至今又最記載詳細的文字,首推「吸血鬼公會」的經典,集合神話、傳記、史書、律法、訓誡於一身的《永恒之書》。

吸血鬼的起源難以考究。由於許多地方民族的信仰與神話中,都存在「活死人」與嗜血禁忌的說法,故可以斷定吸血鬼的曆史至少與人類文明一樣長久。

按照《永恒之書》第一卷《源事紀》,吸血鬼自遠古時代已經分為三大部族。三族吸血鬼的基本體質、能力和習性相近,但也略有分別:

數目最眾、勢力最大的部族是「噬者」——也就是「吸血鬼公會」的前身、近代絕大部分吸血鬼所屬的本族。公會學者以《永恒之書》的記載進行考據,斷定「噬者」起源於現今東、南歐區域。

另一部族為「血怒風」,散居在北非以至中東一帶。與「噬者」相比,「血怒風」的族眾較能適應野外或炎熱地帶的生活;「血怒風」也習慣不馬上殺害吸血的對象,而將之當作「牲口」囚禁或帶著到處活動,直至其力竭死亡才棄掉。

《永恒之書·伐異錄》內有記載:「血怒風」的其中一個宗派,定期舉行飲豬和羊血液的儀式。「噬者」認為:身為高貴的吸血鬼卻飲用畜牲的血液,是極端卑劣的行為,因此視「血怒風」為低等的賤民。

「鴆」則是最神秘的部族,確實發源地不詳,《伐異錄》內說隻知道其祖先來自「遙遠的東方」。

「鴆族」的體質和能力一般不如「噬者」或「血怒風」,但「鴆族」對用毒和調製藥物積累了深厚的知識,成為極難防範的對手。即使在獵食人類時,「鴆族」也往往喜歡使用藥物,令獵物喪失抵抗之力。

「鴆族」製造出一種稱為「偶」的神秘人形兵器,令其他兩族的戰士聞名喪膽。但由於「偶」的製作「素材」甚難尋找,製造過程複雜而失敗率高,難以大量生產,故「鴆族」一直未能憑「偶」稱霸。

三大部族最初為何交惡,因而發展至大規模的戰爭,激烈爭奪吸血鬼世界的霸權?《永恒之書》並沒有直接的記載,但觀乎其記錄的律法與教誨,還有對「異族」的撻伐文字,不難想象與信念上的差異有關。

關於第一及第二次「吸血鬼戰爭」,在《永恒之書》裏的記載頗為簡略,而且充滿了神話及英雄傳說的色彩。

兩次戰爭估計皆爆發於公元前時代,雖名為「戰爭」,但其規模隻相當於部落間的衝突。但也是為了應付這兩次戰事,三大部族大大鞏固、深化了本身的統治與組織結構。其中「噬者」更初次出現類似共和議院的「評議會」統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