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節(1 / 3)

是他長得更像自己一些。

阿磚長大一些後,他的特點就非常明顯了。這孩子性情溫和,不像阿瓦那樣好動,長得也沒有阿瓦那樣快。春花雖然沒有親自把他奶大,但是也整日在放在身邊,母子情份也一樣不少。

到了阿磚滿一歲的時候,他不但已經學會了叫爹娘,而且還會說不少的詞,聰慧可愛得緊。盧夢生對小兒子的溺愛還要勝於長子,有時抱著他與春花逗笑說,我們盧家看樣子也會出讀書人了。

春花倒是不以為然,阿磚是次子,不必襲軍職,將來喜歡幹什麼都可以,讀不讀書都隨他心願。而且他算是含著金湯匙生下來的,還沒滿周歲,就有了蔭封的四品指揮僉事的官職,每月都有傣祿可拿呢!

宣德九年,楊首鋪年過七旬,上折子請求致仕。皇帝自然稱社稷所倚,再三換留,可楊首鋪堅持,“古禮,大夫七十而致仕,老於鄉裏。”

幾番挽留堅辭後,楊鬆辭去了首鋪,可皇上對楊首鋪的禮遇依舊非常,加封了太子太師,賞賜無數的金銀錦帛。

這樣的大事,春花在山東也聽到了,而且她還知道父親和母親決定回南京,得到消息她就與盧夢生商量後帶著阿瓦回了京,想陪著父母回南京。

春花從來都覺得自己是個好人,與人為善,也不曾虧欠過別人,可是她一直知道自己對父母是虧欠的。當初她拋棄了大家逃離京城時,認為自己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無可厚誹,而且她離開郭家也能幫楊家甩開郭少懷那塊討厭的狗皮膏,總之她一點也沒覺得自己有什麼錯的。

原以為楊家也會就此放棄她這個背經叛道的女兒了,但沒想到,父親、母親、大姐,他們一直把自己當成親人,默默地關心,用心地嗬護,對此她一直在感受著親情的同時,無比的愧疚。

當然現在她也不是後悔,而是對父母的眷戀和報答的心意卻更加深厚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自己已經抱養了一個女兒,又親生了兩個兒子,春花更加時常想起母親對自己的寵愛,父親對自己的關切。不管自己做了些什麼,父母對自己隻有無私的奉獻。

可是這個時候的風俗,加上通迅、交通狀況的限製,出嫁女與娘家的父母見麵並不多,現在父親要回南邊的故鄉,考慮到父母的年齡,春花真怕自己以後見不到二老了。所以,思慮再三,春花還是放下剛滿周歲的阿磚出門了。

其實春花此舉,在這個時代多少有些出格,但盧夢生經曆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痛苦,所以一點也沒反對,隻是一定要阿瓦陪著春花。

山東與京城相距並不遠,春花回到楊府時,父母已經在收拾行裝,她便直接住進了楊家,每天就在於夫人身邊,幫她打點各種物品。於夫人見春花很高興,但想到女兒將丈夫和孩子都扔在家裏,又覺得不對,免不了要念叨她幾句。

春花笑著說:“母親,留兒已經大了,能照顧好小弟弟,再說家裏還有夢生呢。”

“胡說,家裏的事情哪有讓姑爺管的道理?”楊鬆無官一身輕,也整天在院子裏與於夫人、春花看著下人收拾東西,聽了春花的話也斥責她。

其實,春花回來後,不論是父親還是母親,雖然一直批評她不該扔下丈夫和孩子回來,但心裏都是極高興的。春花也不說破,笑著拿出幾件衣服給於夫人看,“這些衣服帶著嗎?”楊家在京城已經住了十幾年,積累了大量的物品,雖然楊大老爺還留在京城,但於夫人房裏的東西總要全部收拾一遍。

於夫人看了看,“這都是曆年你們大家孝敬我和你父親的新衣服,很多還沒穿過,交給金姨娘,讓她分給這次出府的老人。”楊鬆和於夫人這次回南,也將身邊一些侍侯多年的老人放出去了,特別是家在京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