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脈絡由如下幾個相互聯係的關鍵論述組成。首先,互聯互通已經取代區隔成為全球組織新的範式。人類社會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革,功能性基礎設施,而不是國界,將主導世界的運轉。因此客觀反映世界的地圖不應僅僅強調國家,也應該反映超級都市、高速公路、鐵路線、油氣管道、通信光纜以及其他象征著全球網絡文明的標誌。
其次,權力下放是我們所處時代最強大的政治力量。在全球各地,傳統帝國都在分解,權威正從國家首都向追求金融和對外交往獨立的省市分化。但權力下放的過程也會伴隨另一麵:聚合。政治實體的規模越小,就越是需要組成大的聯盟來共享資源以求生存。這種趨勢在東非、東南亞都有所體現,這些地區的國家正以共同的基礎設施和機構為依托形成新型地區國家聯盟。北美也在慢慢朝著統一超級大陸的方向發展。
最後,地緣政治的較量正從領土之爭轉向互聯互通之爭,主要表現為全球供應鏈、能源市場、工業生產以及金融、技術、知識和人才流動的拔河博弈。拔河博弈意味著從體係內之爭(資本主義對共產主義)過渡到了供應鏈體係內的較量。盡管軍事戰爭依然是常規威脅,但拔河博弈卻會永遠存在——各國需要用經濟策略而不是軍事教條去爭取勝利。在全球範圍內,各國興建了數以萬計的城市和經濟特區,希望借此參與全球拔河博弈。
這種競爭互聯的另一實現途徑是基礎設施聯盟:跨越國境線和海洋去構築更加緊密的供應鏈夥伴關係。中國就在不遺餘力地推行這樣的策略,也因此基礎設施的重要性幾乎可與美國提供的“公共品”全球安全比肩。互聯世界的地緣政治更多會體現在實體和數字基礎設施矩陣中,而不是關於領土征服的政治風險分析圖中。
互聯互通是推動世界朝著更加複雜的全球體係演變的重要力量。各國經濟會更加融合,全球人口流動性將更大,網絡世界與現實結合更加緊密,全球氣候變化也將使得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現象交互產生的各種重大和突發影響現在還難以預測。但盡管互聯互通讓世界變得更加複雜和難以預測,它也是增強世界韌性的必然途徑。
正是在充滿變局的世界中,人們渴望知道未來將發生什麼。但我們所能做的,也僅僅是設想不同的情景。在“冷戰”時期,人們經常假設不同情景,由此來判斷穩定何時會打破,何時會升級為對抗,和平會如何被戰爭所取代。如今我們則通過不同的假設來推測未來世界的圖景,例如全球能源實現充分供給或是全球能源競爭加劇;全球移民不斷增長或是移民壁壘增加;金融資本大量流入新興市場或是資本因政治導向從新興市場急速撤退;全球不平等造成普遍政治動蕩或是各國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來保障就業和福利。無論是何種預測,幾乎都可找到許多證據。
本書的脈絡由如下幾個相互聯係的關鍵論述組成。首先,互聯互通已經取代區隔成為全球組織新的範式。人類社會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革,功能性基礎設施,而不是國界,將主導世界的運轉。因此客觀反映世界的地圖不應僅僅強調國家,也應該反映超級都市、高速公路、鐵路線、油氣管道、通信光纜以及其他象征著全球網絡文明的標誌。
其次,權力下放是我們所處時代最強大的政治力量。在全球各地,傳統帝國都在分解,權威正從國家首都向追求金融和對外交往獨立的省市分化。但權力下放的過程也會伴隨另一麵:聚合。政治實體的規模越小,就越是需要組成大的聯盟來共享資源以求生存。這種趨勢在東非、東南亞都有所體現,這些地區的國家正以共同的基礎設施和機構為依托形成新型地區國家聯盟。北美也在慢慢朝著統一超級大陸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