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 / 3)

《論秦理齋夫人事》(論婦女自殺)

《且介亭雜文》(1934)

《阿金》

《且介亭雜文二集》(1935)

《論“人言可畏”》

《且介亭雜文末編》(1936)

《女吊》

以上所錄各篇,集合起來,魯迅關心婦女、為婦女解放事業提供的具體意見,是很完備的,內容有婚姻、家庭、生活、寡婦、新女性等各個方麵的問題。這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來理解他對婦女問題的態度。

在反對封建高壓的《熱風》時代,魯迅在《隨感錄四十》裏寫道:

愛情是什麼東西?我也不知道……

但從前沒有聽到苦悶的叫聲。即使苦悶,一叫便錯;少的老的,一齊搖頭,一齊痛罵。

…………

可是東方發白,人類向各民族所要的是“人”,——自然也是“人之子”——我們所有的是單是人之子,是兒媳婦與兒媳之夫,不能獻出於人類之前。

可是魔鬼手上,終有漏光的處所,掩不住光明:人之子醒了;他知道了人類間應有愛情;知道了從前一班少的老的所犯的罪惡;於是起了苦悶,張口發出這叫聲。

但在女性一方麵,本來也沒有罪,現在是做了舊習慣的犧牲。我們既然自覺著人類的道德,良心上不肯犯他們少的老的的罪,又不能責備異性,也隻好陪著做一世犧牲,完結了四千年的舊賬。

做一世犧牲,是萬分可怕的事……

…………

……我們要叫到舊賬勾消的時候。

舊賬如何勾消?我說,“完全解放了我們的孩子!”

這 一段話寫在一九一八年,即五四運動的前一年,在黑暗的封建社會當中,人民被壓製得麻木不堪的時候,魯迅叫出了幾千年封建婚姻下無數男女的悲哀的呼聲。但是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由於黑暗勢力的過於深厚,人民尚未覺醒,所以用他自己的處方來說:“也隻好陪著做一世犧牲”。然而,他清楚地知道“做一世犧牲,是萬 分可怕的事”。他不安於人民忍受這種壓迫,那又怎麼辦呢?於是他隻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完全解放了我們的孩子”。

在 五四運動時期,婚姻自主、民主自由的呼聲響徹雲霄,魯迅無疑地是讚助這一運動的,但是作為一個清醒的現實主義者,他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是要更為深刻得多的。 他不同於那些單純的女權主義者淺薄的認為似乎婦女隻要有了參政權等等就能解決一切問題,所以在《娜拉走後怎樣》一文中,明確地提出了經濟權的問題;他也不 同於那些具有小資產階級狂熱病的人,感到婚姻不自由就簡單地一跑了之,認為必須要有自己的生活,不能墜在男人的衣角後麵終其一生,所以在《傷逝》裏指出, 子君最後的結局,也隻有回到她父親的家裏,並且落得悲慘地死去。我們青年當中,今天有一些人因為不了解那個時候(雖然僅僅相隔四十年左右的時間)中國舊的 社會製度是什麼樣子,所以對魯迅的著作看不懂,這也難怪其然。因為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沒這種遭遇,所以對這些作品覺得有些隔膜,不易理解。其實,稍有一些年 歲的人,在舊社會中稍微生活過幾天的人,隻要讀一讀《祝福》和《離婚》,祥林嫂和愛姑的形象,就會使他感到多麼熟悉,她們的遭遇,使他感到多麼學生,並且 寄予莫大的同情。

《論秦理齋夫人事》(論婦女自殺)

《且介亭雜文》(1934)

《阿金》

《且介亭雜文二集》(1935)

《論“人言可畏”》

《且介亭雜文末編》(1936)

《女吊》

以上所錄各篇,集合起來,魯迅關心婦女、為婦女解放事業提供的具體意見,是很完備的,內容有婚姻、家庭、生活、寡婦、新女性等各個方麵的問題。這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來理解他對婦女問題的態度。

在反對封建高壓的《熱風》時代,魯迅在《隨感錄四十》裏寫道:

愛情是什麼東西?我也不知道……

但從前沒有聽到苦悶的叫聲。即使苦悶,一叫便錯;少的老的,一齊搖頭,一齊痛罵。

…………

可是東方發白,人類向各民族所要的是“人”,——自然也是“人之子”——我們所有的是單是人之子,是兒媳婦與兒媳之夫,不能獻出於人類之前。

可是魔鬼手上,終有漏光的處所,掩不住光明:人之子醒了;他知道了人類間應有愛情;知道了從前一班少的老的所犯的罪惡;於是起了苦悶,張口發出這叫聲。

但在女性一方麵,本來也沒有罪,現在是做了舊習慣的犧牲。我們既然自覺著人類的道德,良心上不肯犯他們少的老的的罪,又不能責備異性,也隻好陪著做一世犧牲,完結了四千年的舊賬。

做一世犧牲,是萬分可怕的事……

…………

……我們要叫到舊賬勾消的時候。

舊賬如何勾消?我說,“完全解放了我們的孩子!”

這 一段話寫在一九一八年,即五四運動的前一年,在黑暗的封建社會當中,人民被壓製得麻木不堪的時候,魯迅叫出了幾千年封建婚姻下無數男女的悲哀的呼聲。但是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由於黑暗勢力的過於深厚,人民尚未覺醒,所以用他自己的處方來說:“也隻好陪著做一世犧牲”。然而,他清楚地知道“做一世犧牲,是萬 分可怕的事”。他不安於人民忍受這種壓迫,那又怎麼辦呢?於是他隻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完全解放了我們的孩子”。

在 五四運動時期,婚姻自主、民主自由的呼聲響徹雲霄,魯迅無疑地是讚助這一運動的,但是作為一個清醒的現實主義者,他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是要更為深刻得多的。 他不同於那些單純的女權主義者淺薄的認為似乎婦女隻要有了參政權等等就能解決一切問題,所以在《娜拉走後怎樣》一文中,明確地提出了經濟權的問題;他也不 同於那些具有小資產階級狂熱病的人,感到婚姻不自由就簡單地一跑了之,認為必須要有自己的生活,不能墜在男人的衣角後麵終其一生,所以在《傷逝》裏指出, 子君最後的結局,也隻有回到她父親的家裏,並且落得悲慘地死去。我們青年當中,今天有一些人因為不了解那個時候(雖然僅僅相隔四十年左右的時間)中國舊的 社會製度是什麼樣子,所以對魯迅的著作看不懂,這也難怪其然。因為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沒這種遭遇,所以對這些作品覺得有些隔膜,不易理解。其實,稍有一些年 歲的人,在舊社會中稍微生活過幾天的人,隻要讀一讀《祝福》和《離婚》,祥林嫂和愛姑的形象,就會使他感到多麼熟悉,她們的遭遇,使他感到多麼學生,並且 寄予莫大的同情。

魯迅對婦女問題的看法,到他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以後,就比以前更為成熟了。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國主義者侵占了東北以後,國難嚴重。當時有一種論調,凡是和女性有關的事情,比如奢侈浪費等等,都成了女人的罪狀。魯迅曾經嚴正地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