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7節動作可以每天進行,每天從兩次開始,每個動作重複4次,30天為一個療程,可長期訓練。
八、中醫理論基礎
中醫稱肩周炎為肩凝症、漏肩風、凍結肩,因發病人群為在50歲左右的中老年人,又名“五十肩”。此病以肩痛為其顯著臨床特點,屬中醫“痹症”範疇。其主要病因病機正如《雜病源流犀燭·諸痹源流》所雲:“痹者,閉也。三氣雜至,臃蔽經絡,血氣不行,不能隨時祛散,故久而為痹。”“不通則痛”是發病的主要機製。因此華佗認為人要常常活動,就可以血脈流通,不生疾病,就好像門軸常常轉動,就不腐爛一樣。中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肉力量逐漸減弱,關節活動也常隨之減少,因此,通過平時經常性的肩關節活動,以增強肩關節的肌肉力量,對預防和治療肩周炎的發生是十分重要的。
九、作用機理
本套棍棒操整合了傳統的手法治療和現代的康複治療技術。傳統手法治療包括肩部軟組織的按摩、按壓彈撥岡上肌群、肱二頭肌、捏拿提彈三角肌、肱二頭肌,結合現代的康複技術,通過棍棒這種器械,牽引患側臂行肩部前屈、後伸、內收、外展、內旋和外旋等各方向的運動等。這樣可以促進肩部的血液循環何新陳代謝,利於損傷組織修複,並使肩周圍肌肉收縮、韌帶和關節囊牽張、粘連的軟組織鬆解,既能改善關節囊外運動,又能改善關節囊內運動,使之在肩部各軸位多方向的活動範圍明顯增加。肱骨頭在關節囊內的活動增加,能有效接觸關節囊粘連、降低肌肉痙攣、牽張肌纖維,從而改善肩關節活動度。同時可以通過運動增強肌力、耐力,從而增加關節穩定性,並通過關節活動加快關節內滑液的流動,促進局部營養代謝,防止傷病後關節何組織出現肌萎縮和其他退行性變化。
十、技術優勢
通過本適宜技術前期的研究及全市推廣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證明本適宜技術在防治肩關節活動障礙方麵療效確切,同時也減輕了家庭照顧者的負擔,使肩關節活動障礙患者的康複真正做到了全麵、持續、有效。
十一、設施設備要求
場地麵積應保證人員之間相對寬鬆,做動作時不會發生相互碰撞。室外需地麵平整的空場地,必要時配備擴音器材。室內需空氣通暢,可安置一麵鏡子,糾正自身的動作。人員應著寬鬆的運動服。
十二、消耗品或藥品的來源及要求
準備一根長約1.2米、直徑為3厘米左右的圓木棒。對於中風手功能障礙患者還需準備一個護腕帶或康複助握約束手套(自製)。
十三、操作流程及要點
(一)操作流程
第一節:按揉拿捏上肢
健手從患側手腕開始依次向上拿捏,直至患側肩峰下,拿捏6~8次,拿捏力度適中。動作重複4遍。
以上7節動作可以每天進行,每天從兩次開始,每個動作重複4次,30天為一個療程,可長期訓練。
八、中醫理論基礎
中醫稱肩周炎為肩凝症、漏肩風、凍結肩,因發病人群為在50歲左右的中老年人,又名“五十肩”。此病以肩痛為其顯著臨床特點,屬中醫“痹症”範疇。其主要病因病機正如《雜病源流犀燭·諸痹源流》所雲:“痹者,閉也。三氣雜至,臃蔽經絡,血氣不行,不能隨時祛散,故久而為痹。”“不通則痛”是發病的主要機製。因此華佗認為人要常常活動,就可以血脈流通,不生疾病,就好像門軸常常轉動,就不腐爛一樣。中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肉力量逐漸減弱,關節活動也常隨之減少,因此,通過平時經常性的肩關節活動,以增強肩關節的肌肉力量,對預防和治療肩周炎的發生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