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朝年表大事記(1 / 3)

康熙十五年,也就是1676年,正月,以建儲上太皇太後、皇太後徽號。因軍需浩繁,民力唯艱,暫停仁孝皇後陵寢建造之工。十月,康熙帝命講官進講《通鑒》。耿精忠勢窮而降,“三藩”叛域浙、閩、陝漸次平定。

康熙十六年,也就是1677年,農曆二月,幸南苑行圍。大閱於南苑,命內大臣、大學士、學士諸文臣亦俱披甲。皇三子愛新覺羅·胤祉出生。

康熙十七年,也就是1678年,正月,詔中外臣工各舉博學通才之人,以備顧問,由皇帝親試。大學士李霨等舉薦曹溶等71人,命赴京齊集請旨。二月,製《四書講疏義序》。皇後鈕祜祿氏崩於坤寧宮,輟朝五日,諡曰孝昭皇後。十月三十日,皇四子愛新覺羅·胤禛出世。

康熙十八年,也就是1679年,正月,平定“三藩之亂”已取得階段性勝利,康熙帝禦午門宣捷。達賴授予噶爾丹博碩克圖汗稱號。

康熙十九年,也就是1680年,農曆四月,以學士張英等供奉內廷,日備顧問,下部優恤,高士奇、杜訥均授翰林官。命南書房翰林每日晚講《通鑒》。宗人府進《玉牒》。設武英殿造辦處。諭:凡放匠之處,妃、嬪、貴人等不許行走,待晚間放匠後方許行走。

康熙二十年,也就是1681年正月,增置講官。平定“三藩之亂”。皇八子愛新覺羅·胤禩出生。

康熙二十一年,也就是1682年正月,上元節,賜群臣宴,觀燈,用柏梁體賦詩。上為製《升平嘉宴詩序》,刊石於翰林院。

康熙二十二年,也就是1683年,農曆二月,康熙帝初次幸五台山。五月,設漢軍火器營。皇九子愛新覺羅·胤禟出生;皇十子愛新覺羅·胤 出生。

康熙二十三年,也就是1684年,正月,命整肅朝會禮儀。首次纂修《大清會典》,自崇德元年至康熙二十五年。二月,以薩克素兵臨雅克薩。四月,諭講官,講章以精切明晰為尚,毋取繁衍。九月,康熙帝初次南巡啟鑾。十月,開放海禁。南巡途徑黃河,視察北岸諸險。十一月,南巡至江寧,謁明孝陵。回鑾時次曲阜,詣孔廟,瞻先聖像,講《日經》,詣孔林酹酒,書“萬世師表”,留曲柄黃蓋。是年,用施琅議,於台灣設府、縣等,隸福建行省。

康熙二十四年,也就是1685年,正月,諭內務府總管大臣:將皇城外三宮女子養病之吉征房移至皇城內幽靜處。諭享太廟時讚禮郎讀祝文對禦名可不避。試翰詹官於保和殿,康熙帝親定甲乙,其不稱職者改官。二月,諭滿洲家奴及漢人太監家奴有逃走在外私自淨身者,不宜內用。廢除圈地令。收複雅克薩,簽訂《尼布楚條約》。

康熙二十五年,也就是1686年,正月,俄重據雅克薩。二月,重修《太祖實錄》完成。皇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祥生。

康熙十五年,也就是1676年,正月,以建儲上太皇太後、皇太後徽號。因軍需浩繁,民力唯艱,暫停仁孝皇後陵寢建造之工。十月,康熙帝命講官進講《通鑒》。耿精忠勢窮而降,“三藩”叛域浙、閩、陝漸次平定。

康熙十六年,也就是1677年,農曆二月,幸南苑行圍。大閱於南苑,命內大臣、大學士、學士諸文臣亦俱披甲。皇三子愛新覺羅·胤祉出生。

康熙十七年,也就是1678年,正月,詔中外臣工各舉博學通才之人,以備顧問,由皇帝親試。大學士李霨等舉薦曹溶等71人,命赴京齊集請旨。二月,製《四書講疏義序》。皇後鈕祜祿氏崩於坤寧宮,輟朝五日,諡曰孝昭皇後。十月三十日,皇四子愛新覺羅·胤禛出世。

康熙十八年,也就是1679年,正月,平定“三藩之亂”已取得階段性勝利,康熙帝禦午門宣捷。達賴授予噶爾丹博碩克圖汗稱號。

康熙十九年,也就是1680年,農曆四月,以學士張英等供奉內廷,日備顧問,下部優恤,高士奇、杜訥均授翰林官。命南書房翰林每日晚講《通鑒》。宗人府進《玉牒》。設武英殿造辦處。諭:凡放匠之處,妃、嬪、貴人等不許行走,待晚間放匠後方許行走。

康熙二十年,也就是1681年正月,增置講官。平定“三藩之亂”。皇八子愛新覺羅·胤禩出生。

康熙二十一年,也就是1682年正月,上元節,賜群臣宴,觀燈,用柏梁體賦詩。上為製《升平嘉宴詩序》,刊石於翰林院。

康熙二十二年,也就是1683年,農曆二月,康熙帝初次幸五台山。五月,設漢軍火器營。皇九子愛新覺羅·胤禟出生;皇十子愛新覺羅·胤 出生。

康熙二十三年,也就是1684年,正月,命整肅朝會禮儀。首次纂修《大清會典》,自崇德元年至康熙二十五年。二月,以薩克素兵臨雅克薩。四月,諭講官,講章以精切明晰為尚,毋取繁衍。九月,康熙帝初次南巡啟鑾。十月,開放海禁。南巡途徑黃河,視察北岸諸險。十一月,南巡至江寧,謁明孝陵。回鑾時次曲阜,詣孔廟,瞻先聖像,講《日經》,詣孔林酹酒,書“萬世師表”,留曲柄黃蓋。是年,用施琅議,於台灣設府、縣等,隸福建行省。

康熙二十四年,也就是1685年,正月,諭內務府總管大臣:將皇城外三宮女子養病之吉征房移至皇城內幽靜處。諭享太廟時讚禮郎讀祝文對禦名可不避。試翰詹官於保和殿,康熙帝親定甲乙,其不稱職者改官。二月,諭滿洲家奴及漢人太監家奴有逃走在外私自淨身者,不宜內用。廢除圈地令。收複雅克薩,簽訂《尼布楚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