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深刻的係統性變革(1 / 2)

在《第二次機器革命》一書中,布萊恩約弗森和麥卡菲指出,以當今計算機的聰明程度,我們根本無法預知幾年後它們會有怎樣的應用。從無人駕駛汽車和無人機,到虛擬助手和翻譯軟件,人工智能(AI)隨處可見,並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人工智能之所以取得巨大進步,既得益於計算能力的指數級增長,也得益於我們現在可以獲得大量的數據。不論是利用軟件發現新藥,還是利用算法來預測人的文化喜好,都離不開大量的數據。我們在數字世界裏留下的都是像“麵包屑”一樣的數據,許多算法是有能力學習這些數據的,所以才有了新型的“機器學習”和自動發現技術。這些技術可以讓“智能”的機器人和計算機實現自我編程,從基本原理中找到最佳解決方案。

所謂的智能助手是快速發展的人工智能領域的一個分支,蘋果公司的siri語音服務等應用讓我們感受到了這個技術的威力。要知道,智能個人助手出現的時間不過才兩年而已。今天,語音識別和人工智能的發展突飛猛進,人機交談將很快成為常態,技術專家所說的“環境計算”(ambient puting)也將成為現實。利用環境計算技術,機器人個人助手可以隨時記筆記並回答用戶提問。未來,我們的設備將對個人生活產生更大影響,這些設備會聆聽我們的想法、判斷我們的需求,並在必要時主動為我們提供幫助。

不平等將成為係統性挑戰

第四次工業革命在帶來巨大好處的同時,也會帶來巨大挑戰,其中不平等現象的加劇尤其令人擔憂。不平等現象加劇所帶來的挑戰很難量化,因為我們絕大部分人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所以創新與顛覆對我們生活水平和福祉的影響既有正麵的,也有負麵的。

最大的受益者似乎還是消費者。第四次工業革命產生了一批新產品、新服務,這些產品和服務可以在不產生任何額外成本的情況下,提高消費者的個人生活效率。如今,預約出租車、查航班、買產品、付費用、聽音樂、看電影——所有這些事務都可以遠程完成。技術給消費者帶來的好處是有目共睹的。互聯網、智能手機和成千上萬的應用軟件讓我們生活得更為輕鬆,也提高了我們的總體工作效率。我們用來閱讀、瀏覽、通信的一台小小的平板電腦,其運算能力相當於30年前5000台台式電腦的運算能力總和,且其存儲信息的成本逐步趨近於零[20年前,存儲1GB(吉字節)數據的年費高達10000多美元,如今平均僅需不到0.03美元]。

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挑戰顯然主要落在了供應方身上,即勞動和生產領域。過去幾年間,在絕大部分最發達的國家以及中國等快速發展經濟體中,勞動力對GDP(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比重均有大幅下滑。這當中有一半是因為創新驅使企業用資本取代勞動力,導致生產設備相對價格出現下滑。[1]

在《第二次機器革命》一書中,布萊恩約弗森和麥卡菲指出,以當今計算機的聰明程度,我們根本無法預知幾年後它們會有怎樣的應用。從無人駕駛汽車和無人機,到虛擬助手和翻譯軟件,人工智能(AI)隨處可見,並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人工智能之所以取得巨大進步,既得益於計算能力的指數級增長,也得益於我們現在可以獲得大量的數據。不論是利用軟件發現新藥,還是利用算法來預測人的文化喜好,都離不開大量的數據。我們在數字世界裏留下的都是像“麵包屑”一樣的數據,許多算法是有能力學習這些數據的,所以才有了新型的“機器學習”和自動發現技術。這些技術可以讓“智能”的機器人和計算機實現自我編程,從基本原理中找到最佳解決方案。

所謂的智能助手是快速發展的人工智能領域的一個分支,蘋果公司的siri語音服務等應用讓我們感受到了這個技術的威力。要知道,智能個人助手出現的時間不過才兩年而已。今天,語音識別和人工智能的發展突飛猛進,人機交談將很快成為常態,技術專家所說的“環境計算”(ambient puting)也將成為現實。利用環境計算技術,機器人個人助手可以隨時記筆記並回答用戶提問。未來,我們的設備將對個人生活產生更大影響,這些設備會聆聽我們的想法、判斷我們的需求,並在必要時主動為我們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