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匠和他的兒子(1 / 1)

誰也沒有想到,鞋匠要將跟他相依為命的兒子送出去,什麼條件也不要,隻要對方是有文化的人家。

鞋匠是我們小區必不可少的人,他修的鞋既美觀又舒適。鞋匠心地善良,孤殘老人找他修鞋,他都分文不取。他因此成為物業管理公司特許在小區內經營的惟一小攤。那些收破爛的外地人很羨慕他,說他運氣好。

其實,鞋匠的運氣並不好。他的妻子在為他生下一個兒子之後就離開了這個世界。她的離去,也帶走了那個愛一麵哼歌一麵補鞋的鞋匠,最終使他成為一架隻知埋頭幹活的機器。鞋匠幼小的兒子似乎有窮家孩子懂事早的天分。他每天安然睡在補鞋挑子裏,餓急了的時候才輕哭兩聲。每當這個時候,鞋匠就會從懷裏取出奶瓶,把帶著體溫的米糊放進那小鳥一樣的口中。

小區的婆婆奶奶看到這景象,紛紛回家,把孫兒們不吃的奶粉和不用的衣物找出來給他們。一天又一天,小家夥居然長大了。鞋匠對兒子的關心更進了一層。冬天水冷,他用嘴含溫了才給兒子喝。沒人給他們送飯,每頓的冷飯,鞋匠都是先嚼暖了再喂給兒子吃。

保安們看他們可憐,就送他們一個煤油爐,特許他們在小區裏點火。兒子是鞋匠的惟一歡樂,隻有兒子咯咯笑的時候,人們才能看到鞋匠臉上的微笑。但他二十幾歲的臉仍顯得比50歲的人蒼老。

日子過得很快,轉眼間,鞋匠的兒子5歲了。5歲的兒子很懂事也很聽話,能幫父親幹些小活,如遞釘子錘子或抹鞋上的灰塵,惹得過路的人們都跟鞋匠開玩笑:“喲,你真有福氣,都有接班人了。”

鞋匠聽了這話,像被人點了穴一樣半天不動。之後,他就開始留心關於學校的事兒,每有人來補鞋,他便向人打聽小孩上學的事。但他越聽越沒有信心,越聽越覺得可怕。

城裏人說:“我們有城市戶口,娃兒讀書都貴得嚇人,你怎能……”

鞋匠因此顯得絕望,整天神不守舍。有時還發生差錯,他將劉大爺的鞋送給了張大媽,而又將陳先生拿來上線的鞋釘上了鐵掌。

幾天後,小區裏傳播著一個消息,說鞋匠要將兒子送出去,什麼條件也不要,隻要對方是有文化的人家。大夥起初不相信,去問鞋匠,鞋匠點頭說是。

有幾對無兒女的中年夫婦來找他,鞋匠問過對方的職業之後,搖搖頭,就不再說什麼了。後來,有一個工程師來找他,鞋匠想了半天,把孩子使勁在懷裏抱了一回之後就同意了。

過了幾天,鞋匠又開始埋頭補鞋。兒子常穿件新衣服來攤邊,照樣遞錘子抹鞋子。每當這時,他總會揮手讓他走。兒子不走,他就舉手嚇他,可兒子還是不走。終於有一天,他發火了,抱起孩子,狠狠地打了一頓。

從此,孩子再沒敢在鞋匠麵前出現,隻遠遠地躲在遠處看他。工程師夫婦於心不忍,就來找鞋匠說:“這事還是算了吧。”鞋匠一聽就急了,又是搖頭又是擺手,說一定會有辦法的!

第二天一早,鞋匠就和他的鞋攤一起消失了。人們紛紛議論:到哪兒才能找到這麼好的鞋匠啊!小區裏再沒有鞋攤了,有幾個外地鞋匠想進來填補空白,卻被保安們趕走了。保安都是鄉下人,他們都說:“受不了鞋匠的兒子盯著鞋攤的眼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