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浩畫風的確立,首先是重視自身修養的結果,他在平時十分注重自身人格的完善,並將這種高尚的情懷帶入藝術創造,領悟到繪畫藝術更重在精神的表達,從而通過畫麵流露出畫家個人的思考和探求,使作品自然賦予了深度和廣度。其次,他生活的太行山自然環境,給予他必不可少的啟示,對其端凝厚重、威嚴方正的繪畫形象的提煉和凝固,是不可或缺的外部條件。此外,荊浩具有對藝術不懈追求的巨大熱情,他細致入微地觀察描繪對象,刻苦勤奮地進行藝術實踐。一日,荊浩至神證山遊覽,望到“苔徑露水,怪石祥煙”,遂“疾進其處,皆古鬆也。中獨圍大者,皮老蒼蘚,龍鱗乘空,蟠虯之勢,欲付雲漢。成林者爽氣重榮,不能者抱節自屈,或回根出土,或揠截巨流,掛岸盤溪,披苔裂石。”荊浩被這奇瑰的自然景色所感動,第二天就攜紙筆前來寫生,寒暑不輟,一氣畫了幾萬張,終於將石鬆不同的狀態神韻都真實地再觀於畫紙之上。尤其可貴的是,荊浩還將自己的經驗和心得加以總結歸納,寫成文字,給我們留下了一份珍貴的遺產。
荊浩可以當之無愧地稱為是唐末五代山水畫第一人,輝煌的藝術成就與其深湛的理論修養分不開。中國山水畫理論自南朝宗炳,王微開創以來,到唐末五代發展得內容更為深入細致,論述也更加係統全麵,荊浩的《筆法記》、《山水訣》可為代表。在《筆法記》中,荊浩首先為山水畫製定了六條創作原則,即:一曰氣,二曰韻,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筆,六曰墨。其次,荊浩提出“神”、“妙”、“奇”、“巧”四個重要觀念和審評標準。第三,荊浩提出了用筆四勢,即所謂“筋”、“肉”、“骨”、“氣”。第四,荊浩提出了無形之病與有形之病的“二病”說法,它是針對山水畫中形、神兩個方麵可能出現的偏差而提出來的。第五,荊浩還對畫家的人生觀和生活態度等提出了一些要求,如“嗜欲者,生之賊也。名賢縱樂琴書圖畫,代去雜欲。”最後,荊浩還提出關於畫的似與不似,實際上也就是如何把握藝術表現神似與形似的關係。他認為:“畫者畫也,廢物象而取其真。物之華,取其華;物之實,取其實。石可執華為實。若不知術,苟似可也,圖真不可及也。曰:何以為似,何以為真”結論是“似者得其形,遺其氣;真者氣質俱盛。凡氣傳於華,遺於象,象之死也。”在荊浩看來,繪畫要表現繪畫對象的真實,但是,僅僅與繪畫對象取得形似是不夠的,在形似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表現繪畫對象的內在氣質精神,實際上也就是神韻。但是,如果一味追求神韻,而不顧物體的外在形狀,就會造成“象之死也”。實質上是走到另一個極端,同樣是不可取的。這樣,就對繪畫表現的形與韻關係給予了科學的、辯證的界定。應該說,這是荊浩對山水畫理論的貢獻。此外,荊浩還對前人的成就和特點作了概括的論述,總的評價是“得之者少”。
荊浩畫風的確立,首先是重視自身修養的結果,他在平時十分注重自身人格的完善,並將這種高尚的情懷帶入藝術創造,領悟到繪畫藝術更重在精神的表達,從而通過畫麵流露出畫家個人的思考和探求,使作品自然賦予了深度和廣度。其次,他生活的太行山自然環境,給予他必不可少的啟示,對其端凝厚重、威嚴方正的繪畫形象的提煉和凝固,是不可或缺的外部條件。此外,荊浩具有對藝術不懈追求的巨大熱情,他細致入微地觀察描繪對象,刻苦勤奮地進行藝術實踐。一日,荊浩至神證山遊覽,望到“苔徑露水,怪石祥煙”,遂“疾進其處,皆古鬆也。中獨圍大者,皮老蒼蘚,龍鱗乘空,蟠虯之勢,欲付雲漢。成林者爽氣重榮,不能者抱節自屈,或回根出土,或揠截巨流,掛岸盤溪,披苔裂石。”荊浩被這奇瑰的自然景色所感動,第二天就攜紙筆前來寫生,寒暑不輟,一氣畫了幾萬張,終於將石鬆不同的狀態神韻都真實地再觀於畫紙之上。尤其可貴的是,荊浩還將自己的經驗和心得加以總結歸納,寫成文字,給我們留下了一份珍貴的遺產。
荊浩可以當之無愧地稱為是唐末五代山水畫第一人,輝煌的藝術成就與其深湛的理論修養分不開。中國山水畫理論自南朝宗炳,王微開創以來,到唐末五代發展得內容更為深入細致,論述也更加係統全麵,荊浩的《筆法記》、《山水訣》可為代表。在《筆法記》中,荊浩首先為山水畫製定了六條創作原則,即:一曰氣,二曰韻,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筆,六曰墨。其次,荊浩提出“神”、“妙”、“奇”、“巧”四個重要觀念和審評標準。第三,荊浩提出了用筆四勢,即所謂“筋”、“肉”、“骨”、“氣”。第四,荊浩提出了無形之病與有形之病的“二病”說法,它是針對山水畫中形、神兩個方麵可能出現的偏差而提出來的。第五,荊浩還對畫家的人生觀和生活態度等提出了一些要求,如“嗜欲者,生之賊也。名賢縱樂琴書圖畫,代去雜欲。”最後,荊浩還提出關於畫的似與不似,實際上也就是如何把握藝術表現神似與形似的關係。他認為:“畫者畫也,廢物象而取其真。物之華,取其華;物之實,取其實。石可執華為實。若不知術,苟似可也,圖真不可及也。曰:何以為似,何以為真”結論是“似者得其形,遺其氣;真者氣質俱盛。凡氣傳於華,遺於象,象之死也。”在荊浩看來,繪畫要表現繪畫對象的真實,但是,僅僅與繪畫對象取得形似是不夠的,在形似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表現繪畫對象的內在氣質精神,實際上也就是神韻。但是,如果一味追求神韻,而不顧物體的外在形狀,就會造成“象之死也”。實質上是走到另一個極端,同樣是不可取的。這樣,就對繪畫表現的形與韻關係給予了科學的、辯證的界定。應該說,這是荊浩對山水畫理論的貢獻。此外,荊浩還對前人的成就和特點作了概括的論述,總的評價是“得之者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