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 記

年輕時,讀三國曹丕《典論·論文》中“文人相輕,自古而然”的句子,不以為然,認為那是一種很久遠的惡習 。後來到文藝部門工作十餘年,間或耳聞目睹到文人“相輕”之事,才發現那行徑在當今文壇仍時有隱現。

年過花甲,願讀一些文人傳記,從中豁然發現,中華文化發展史冊裏,原來竟然有那麼多令人肅然起敬的文人友情!白居易與元稹的相規相勸,劉禹錫與柳宗元的相扶相助,歐陽修與梅堯臣的相切相磋,辛棄疾與陳亮的相呼相應,顧炎武與歸莊、傅山的相砥相礪,諸如此類的文人友情故事曆代皆可找到範例。他們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患難與共,生死不渝,以君子間高尚的“相親”取代了小人間猥瑣的“相輕”,共同譜寫出一部部文人友情的動人華章。

其實,珍視友誼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之一,古仁人君子,猶重道義之交。道家莊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儒家主張以德交友,以友輔仁:孔子曰“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孟子曰“友也者,友其德也”。

鍾子期從俞伯牙的琴聲裏聽出了“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的“高山流水”之聲;知音由此結成,他們的友情如同高妙的琴聲千古鳴響。白居易將交友境界推升到了“雲間鶴背上”,他與元稹、劉禹錫等友人相偕騎鶴於萬裏雲天之上,留給後人一個仰視的高度。有美德基礎的友情,才能如高山流水般綿長,如鶴翔九天般高遠。

撰寫此書,除了要抒寫自己心中那份對真正友情的感動外,還望那些高標獨立萬古流芳的文人親密友情故事,能給當世文人的心田以滋養。

王秀傑

2016年春於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