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這樣由內容著眼而尋出的缺點,同時也足以表明就是形式方麵的缺點。雖然斯賓諾莎將實體放在他的係統的頂點,將實體定義為思想與廣延的統一,但他卻未闡明他如何發現兩者的差別,並如何追溯出兩者複歸於實體的統一。他對於內容的進一步處理,是根據所謂數學方法進行的。即先提出界說和公理,接著就列出一係列的命題,並根據那些未經證明的前提,依據知性形式的推理,以證明這些命題。所以甚至有許多反對斯賓諾莎體係的內容和結論的人,都常常對於他的方法的嚴密次序予以高度讚揚。但真正講來,這種無條件地承認他的形式或方法和無條件地反對他的內容,都是同樣沒有根據的。他的體係的內容的缺點在於並未認識到形式內在於內容裏,而隻是以主觀的外在的形式去規定內容。
他的實體隻是直觀的洞見,未先行經過辯證的中介過程。所以他的實體隻是直接地被認作一普遍的否定力量,就好象隻是一黑暗的無邊的深淵,將一切有規定性的內容皆徹底加以吞噬,使之成為空無,而從它自身產生出來的,沒有一個是有積極自身持存性的事物。
§152
按照上述這一環節來說,實體作為絕對力量是自己與自己聯係著的力量,(這種力量隻是一內在可能性)並因而是決定著其自身成為偶性的力量,同時由偶性而設定起來的外在性又與這種力量有所區別,則這種力量,(正如它在必然性的第一種形式中,乃是實體那樣)。現在就是真正的關係,——
這就是因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