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記

看這一篇之前,先在內心裏麵問一下自己:學習的目的何在?先不要管這和說話有什麼關係,靜下心來仔細思考這個問題。

當你學習到一項新的技能或者吸收了新的知識時,你打算怎麼使用它們,或者說你究竟想得到什麼?

你是想豐富自己的談資,還是想讓自己看起來在氣度上更勝人一籌?如果你對學習隻抱著一種單向的思維認知的話,那麼這種認知有可能將你引向歧途。並不是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錯的,而是你應該意識到,豐富了之後呢,或者說有了氣度之後呢?

所以說,知識需要和外在的環境相互關聯,產生互動,這樣你的行為才會產生新意,而學習也才會更有意義,更有動力。如果隻是像記憶冠軍一樣把知識儲存在大腦中,而不去在實踐中應用,那麼你已有的知識和現實就像兩個毫不相幹的世界。也就是說,學習豐富了你的內涵,但它不會影響你說話的方式。所以,方法的好壞是其次的,重要的是你到底做了什麼。

就以看書為例,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看的書籍種類,比如文學、哲學、曆史、管理、理財、旅遊等。毫無疑問,閱讀這些書籍會讓你獲取很多知識,例如通過這些學習你對莎士比亞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對“存在主義”有了概念性的認識,或者你也有了投資理財方麵的小技巧。這樣的學習聽起來很有意義,但你是否想過這些信息對你有什麼作用?

你所獲得的知識是否與你的人生有效合作,進而讓你的視野達到了不一樣的高度?比如你去一趟英國,感受一下那裏的文化氣息和莎士比亞戲劇中的描述有多大的差異;你是否運用自己掌握的“存在主義”觀念來解答自己在現實中的疑惑;你是否把理財方麵的技巧應用到實際的財務規劃中。還是說,你僅僅把它們當作新奇的事物,得到後就把它們鎖在腦海裏,仍然重複著原有的軌跡。

150年前,中國人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最後宣告失敗,但這並不妨礙我們今天再次將其拿出,並套用其框架,得出“知識為體,嚐試為用”的觀點。知識固然可以讓我們更廣泛、更深刻地了解這個世界,但要真正發揮知識的作用,就應該賦予它實踐的機會。立足理論,建築現實中的人生,這樣知識才能夠變為和自己融為一體的常識,進而彙聚成改變自己人生的力量。

成功就像一架梯子,知識是兩邊的長粗杆,實踐是中間用於攀爬的橫杆。隻有長粗杆而沒有橫杆,再多的木頭都做不成梯子;隻有橫杆而沒有長粗杆,它們就是用來燒火的木頭。知識和實踐的道理一樣。

學習並不是為了增長知識,而是助你更好地實際操練。實踐會將諸多本與你無關的技能變為改變你的契機。本書就為你提供了一個學習的契機,書中所言都是智者思想的精髓。從今天開始,讓書中所講成為你日常所行,從而做一個真正把話說到點子上的說話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