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膺白先生家傳(1 / 3)

時中山先生在日本東京,合革命各小團體為同盟會,先生加入為同盟會會員。物色四方同誌,浙江軍人之加入,多所介紹。複以陸軍學生須歸國領兵入伍,為實際工作,乃合同誌中之尤堅貞者,得二十五人,號曰丈夫團。以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義相砥礪。其後辛亥光複,南北各省發難及主持人物,丈夫團幾居大半。與國民政府主席奉化蔣公,發刊《武學雜誌》於東京,闡革命主義,論軍人職誌。又時應國內外報章雜誌之約撰稿。凡署名曰明恥曰哭遠者皆先生也。日俄之戰,日本以新造島國,一戰而勝;旅順一役,實其關鍵。日人櫻井忠溫著《旅順實戰記》一書,名曰肉彈,各國均有傳譯,先生譯為中文,以為此何地也而有此戰,國人所宜傷心惕勵者也。歸國,供職北京軍諮府,籌辦軍事官報。

在首都作中心運用,乃先生夙所自許於同誌間者。辛亥武昌起義,急與曾可樓先生昭文、李曉垣先生書城出京南下,皆丈夫團同誌。上海光複,數日,無統一組織,眾紛紛不待號令,指揮不一。時南京第九鎮舉義不成,武漢孤危,全局岌岌;革命黨人與地方紳士集議於上海城內海防廳,久之未得要領,先生自眾中出,指陳大勢,決定組織都督府,推吳興陳英士先生其美為滬軍都督;大計遂定,眾有所適從。英士先生者,久在上海策動革命,曾隻身入製造局,欲以不戰之說動清吏,免地方糜爛,為清吏所拘禁。先生聞之,計用軍諮府執照,入局營救。及民軍攻製造局,清吏潛遁,英士先生出,首問同誌安否。其仁與勇為先生所心折者也。於是眾複推先生為參謀長,自練陸軍一師,即後之陸軍第二十三師。南京臨時政府成立,誓師北伐。大總統孫公以先生兼兵站總監。

上海為革命軍第一重鎮,武漢恃以呼應,南京用為後援,而各省軍事、交通、外交、經濟、輿論之總樞紐也。撫輯調度之煩,倍於他省。論辛亥革命成敗關鍵,在南京之克複。南京克複,浙軍實最稱勁旅;所以維護支持而成其功者,滬軍都督陳英士先生與先生,皆浙人也。先生日往來於南京上海間,嚐增設滬寧路夜車以資休息;今京滬路之有夜車因先生始。清帝退位,孫大總統解職,滬軍都督府取消,京滬善後事宜歸江蘇都督辦理,先生轉任為江蘇都督府參謀長,責在清理北伐軍隊之在津浦線一帶者。特先自動解散其所領陸軍第二十三師為天下倡,以次整理遣送其他各軍。數月而革命後複員之功,迅速畢事,匕鬯無驚。

二十三師將領多一時俊傑,其後輔佐元首,參預大計,當軍國之任者,頗有人焉,此亦非常之遇合也。卸職後,奉令出國考察軍事。未成行而宋教仁先生被刺案起,二次革命猝發。宋案初起,在密電中稔知主謀者袁氏。暗殺政敵之舉,出於在位總統,豈革命同誌所逆料?於是有謂宜訴之法律者;有謂必須用武力者;先生正在京辦理交代及出洋手續,得電遄歸。視察所得:以為革命黨既以政權讓袁世凱,諸領袖已相繼離要職,以共和締造艱難言,以革命黨當時實力言,國家不堪有內戰,戰亦未必遂勝,主慎重之說。既而決議起事,義與同誌共進退;事敗袁政府下令通緝。

時中山先生在日本東京,合革命各小團體為同盟會,先生加入為同盟會會員。物色四方同誌,浙江軍人之加入,多所介紹。複以陸軍學生須歸國領兵入伍,為實際工作,乃合同誌中之尤堅貞者,得二十五人,號曰丈夫團。以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義相砥礪。其後辛亥光複,南北各省發難及主持人物,丈夫團幾居大半。與國民政府主席奉化蔣公,發刊《武學雜誌》於東京,闡革命主義,論軍人職誌。又時應國內外報章雜誌之約撰稿。凡署名曰明恥曰哭遠者皆先生也。日俄之戰,日本以新造島國,一戰而勝;旅順一役,實其關鍵。日人櫻井忠溫著《旅順實戰記》一書,名曰肉彈,各國均有傳譯,先生譯為中文,以為此何地也而有此戰,國人所宜傷心惕勵者也。歸國,供職北京軍諮府,籌辦軍事官報。

在首都作中心運用,乃先生夙所自許於同誌間者。辛亥武昌起義,急與曾可樓先生昭文、李曉垣先生書城出京南下,皆丈夫團同誌。上海光複,數日,無統一組織,眾紛紛不待號令,指揮不一。時南京第九鎮舉義不成,武漢孤危,全局岌岌;革命黨人與地方紳士集議於上海城內海防廳,久之未得要領,先生自眾中出,指陳大勢,決定組織都督府,推吳興陳英士先生其美為滬軍都督;大計遂定,眾有所適從。英士先生者,久在上海策動革命,曾隻身入製造局,欲以不戰之說動清吏,免地方糜爛,為清吏所拘禁。先生聞之,計用軍諮府執照,入局營救。及民軍攻製造局,清吏潛遁,英士先生出,首問同誌安否。其仁與勇為先生所心折者也。於是眾複推先生為參謀長,自練陸軍一師,即後之陸軍第二十三師。南京臨時政府成立,誓師北伐。大總統孫公以先生兼兵站總監。

上海為革命軍第一重鎮,武漢恃以呼應,南京用為後援,而各省軍事、交通、外交、經濟、輿論之總樞紐也。撫輯調度之煩,倍於他省。論辛亥革命成敗關鍵,在南京之克複。南京克複,浙軍實最稱勁旅;所以維護支持而成其功者,滬軍都督陳英士先生與先生,皆浙人也。先生日往來於南京上海間,嚐增設滬寧路夜車以資休息;今京滬路之有夜車因先生始。清帝退位,孫大總統解職,滬軍都督府取消,京滬善後事宜歸江蘇都督辦理,先生轉任為江蘇都督府參謀長,責在清理北伐軍隊之在津浦線一帶者。特先自動解散其所領陸軍第二十三師為天下倡,以次整理遣送其他各軍。數月而革命後複員之功,迅速畢事,匕鬯無驚。

二十三師將領多一時俊傑,其後輔佐元首,參預大計,當軍國之任者,頗有人焉,此亦非常之遇合也。卸職後,奉令出國考察軍事。未成行而宋教仁先生被刺案起,二次革命猝發。宋案初起,在密電中稔知主謀者袁氏。暗殺政敵之舉,出於在位總統,豈革命同誌所逆料?於是有謂宜訴之法律者;有謂必須用武力者;先生正在京辦理交代及出洋手續,得電遄歸。視察所得:以為革命黨既以政權讓袁世凱,諸領袖已相繼離要職,以共和締造艱難言,以革命黨當時實力言,國家不堪有內戰,戰亦未必遂勝,主慎重之說。既而決議起事,義與同誌共進退;事敗袁政府下令通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