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的痛苦和大國的煩惱:孫立堅談世界經濟15(1 / 2)

第二部分歐美經濟格局變化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後危機時代”世界經濟發展戰略的調整

如果說2008年8月份之前是國際金融危機第一階段的話,那麼,2009年7月召開的八國集團峰會和之後的“金磚四國”首腦峰會似乎向世人釋放了另一個信息:國際金融危機可能正在告別全球流動性恐慌的第二階段,現在應該盡早考慮“後危機時代”(從現在開始屬於走出危機的第三階段)世界經濟該如何跨越失衡發展的模式,走上富有活力的可持續發展之道。

一、尋求無通脹的“退出”模式。

為了擺脫全球金融危機對本國經濟和金融體係的衝擊,多數國家都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向市場注入了規模巨大的流動性,通過改善企業和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狀況來改變市場悲觀情緒,扭轉2008年由於流動性恐慌而出現的銀行惜貸、資產通縮、投資無助、消費疲軟等嚴峻局麵。但當各國金融機構財務狀況好轉,市場信心緩緩提升之際,全球流動性過剩的局麵再次有了抬頭的跡象!

此時,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麵臨的挑戰有所不同,歐美國家主要是因為不能及時拿出流動性輸入機製的“關閉”方式(比如國有資產能否在市場上賣出一個“好價格”等),從而導致通貨膨脹高企的局麵,逼迫貨幣政策采取強硬的180度掉頭的方式,這對剛剛複蘇的經濟會產生非常嚴重的負麵影響。有些經濟複蘇慢的國家會麵臨 “滯脹”狀態,這種狀況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如果不能得以遏製,就會波及其他經濟已經複蘇的發達國家。

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而言,由於生產能力和增長的空間很大,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貨幣流動性的壓力,但大宗商品價格因為投機資本的猖獗再次高企不下的可能性依然不小,這種跡象在2009年7月已經出現。這對於那些外向依賴性大、經濟複蘇程度低的國家而言,打擊可能是巨大的,由此會收窄世界經濟發展的空間,不排除實業投資回報率因為生產成本不斷提高而明顯下降,導致實業部門的資金再次回流到金融市場,造成嚴重的資產泡沫,甚至不良企業惡意圈錢的問題會再次困擾所在國的監管部門。

總之,“後危機時代”最先麵臨的挑戰,是如何再次抵禦在應對全球性流動性危機的過程中“迫不得已”埋下的通脹風險!

二、新興市場國家出現了對美元體係的信賴危機。

“後危機時代”給各國政府帶來的最嚴重的挑戰是如何改變造成這場全球金融危機的製度因素和增長模式,它包括:全球統一和諧有效的監管製度和合作體係的建立;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係的改革;世界經濟失衡發展的增長模式的調整;能夠帶來雙贏效果的經濟一體化的推進等。

在發達國家,信息披露製度、會計審核製度、金融創新的風險控製機製、激勵相容的公司治理機製等,在全球範圍內的改革正在得到充分認識,金融生態環境的建設和優化也在積極地推進之中。這些問題若不解決,就會影響金融體係在實體經濟中所發揮的作用,就會因為大眾對金融服務的過度警覺和信賴的缺失,而造成長期投資成本上升和金融市場價格過度波動。這也不利於儲蓄的提高和資本的形成,不利於扭轉過度消費和過度透支的失衡格局。當然這也不利於歐美國家技術創新所需要的金融資源保障。

發展中國家則是要繼續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利用經濟一體化的外部環境,推動貿易和投資活動有序健康發展。困難主要來自於世界經濟失衡導致外部市場縮小。各國政府都意識到在“後危機時代”以前長期賴以生存的美元價值體係會不斷惡化,而能夠取代美元或美元體係的另一個國際貨幣體係還沒有準備好。於是,發展中國家雙邊之間都在加大合作力度,以突破貨幣體係扭曲所帶來的增長製約問題。事實上,中巴“貨幣互換”模式也呈現了新興市場國家擺脫美元主導貨幣體係約束所釋放的智慧。雙方各自用自身的貨幣去購買對方國家的貨物和服務,再將獲得的對方國家的資金到對方國家進行實業投資,從而保證國際收支相對平衡,以避免貨幣頭寸盈餘所帶來的保值和增值的麻煩。發展中國家還多元化自己的外彙儲備結構,用美元去購買工業化所需的資源和技術,用美元鼓勵自己的企業到國際資本市場通過資本運作來擴大海外發展空間,同時讓自己的主權基金等在海外市場尋找其他幣種資產或非美元國債的替代金融產品,以增強本國外彙儲備的財富價值。當然,“後危機時代”發展中國家會繼續吸引外國企業到本國投資,以增強本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但和以前不同的是,平衡發展外資企業和本國企業的產業政策將會被更加重視。

三、中國應探索製造強國和金融強國雙向發展戰略。

作為經濟發展規模已位列世界前幾位的國家,如何提高發展的質量、建立實體經濟與金融體係匹配的增長模式,已經成為我國減少外貿和投資摩擦、緩解就業壓力、降低增長代價(高汙染、高能耗)無法回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