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應對客戶拒絕——成功從客戶說“不”開始(1)(3 / 3)

當他走投無路時,他的一個知心朋友為他出了一個點子。當時,日本已盛行通過電話進行訂貨的業務。幾天之後,東京好些百貨商店都接到這樣的訂貨電話:

“請問,貴店有專供殘疾人使用的安全便器嗎?”

“很抱歉,本店沒有這種貨物供應,請到別的商店去問。”

別的商店也接到了同樣的電話,也同樣無法供應。由於接到這種訂貨的電話很多,引起了商店的重視,就將這個情況反映到所屬的百貨公司裏去。

百貨公司很重視這個“信息”,他們想迅速進貨來滿足商店營業的需要,終於他們記起了曾有個叫矢田一郎的人來推銷過這種商品,當時被他們一口回絕了,現在看來是失策的。於是,他們就主動尋訪矢田一郎,從他那裏進了大批的安全便器,使矢田一郎積壓的產品一下子銷售出去,獲得了相當的利潤。

事實上,所有的訂貨電話,都是矢田一郎通過他的朋友打出的。而安全便器上市後,購買者很多,因為它確實給殘疾人帶來方便。

從矢田一郎的經曆可以看出,客戶是願意改變的,隻要你的產品帶來的價值大於他改變所付出的代價。一件商品對顧客來講,不同的顧客有不同的需求,商品也具有不同的價值。作為推銷員,要根據顧客的心理和商品的價值進行推銷,必要時,還要通過打動顧客,使其改變之前的選擇。這也正是鍛煉推銷員能力的地方,是銷售工作最富挑戰性的一麵。

客戶的需要得不到滿足

客戶的需要不能充分被滿足,因而無法認同你提供的產品。銷售員需要明白一個道理:客戶隻選擇他們想要的東西,其他的東西即使是物美價廉,如果他們用不著,那就對他們完全沒有意義。

有一次,美國談判家荷伯受人之托,代表一家大公司到俄亥俄州去購買一座煤礦。礦主是一個強硬的談判對手,在談判桌上,他開出了煤礦的價格——2600萬美元。荷伯的還價是1500萬美元。

“先生,你不會是在開玩笑吧?”礦主粗聲粗氣地說。

“絕對不是,但是請你把你的實際售價告訴我們,我們好進行考慮。”

“沒有什麼好說的,實際售價就是2600萬美元。”礦主的立場毫不動搖。

談判繼續下去。荷伯的出價逐漸升高,從1800萬美元到2000萬美元到2100萬美元再到2150萬美元,但是礦主依然是一副泰山壓頂不變色的神態,拒絕作出讓步。報價在2150萬美元和2600萬美元之間對峙,談判陷入了僵局,雙方都無法活動。顯然,在此情形之下,隻注意結果就無法取得創造性的進展,由於荷伯沒有掌握有關對手需要的信息,重擬談判的內容顯得困難重重。

為什麼礦主不接受這個顯然是公平的價格呢?荷伯冥思苦想,終不得其解。於是荷伯隻得一頓接一頓地邀請礦主吃飯,在每次進餐的時候,荷伯都要向礦主解釋公司做出的最後還價是合理的,礦主的態度卻總是顧左右而言他。一天晚上,礦主終於對荷伯的反複解釋答話了:“我兄弟的煤礦賣了2550萬美元,還有一些附加利益。”

“原來如此。”荷伯心中頓時豁然開朗,“這就是他固守那個價錢的理由。他有別的需要,原來是我們的疏忽。”

掌握了這一重要的信息,荷伯立即與公司有關人員碰頭,他說:“我們首先得搞清楚他兄弟的公司究竟確切得到多少,然後我們才能商量我們的報價。顯然我們必須首先處理對手的個人需要這個重要的問題,這跟市場價格毫無關係。”

公司同意了荷伯的意見,荷伯按照這條思路進行談判,不久,談判順利達成了協議,最後的價格並沒有超過公司的預算,但是付款的方式和附加條件使礦主感到自己幹得遠比他的兄弟強。

可見,銷售員要想真正識別出客戶的意圖,就必須先站在客戶的立場,了解對方的想法和需要,找出問題的突破口,才能對症下藥,實現自己的銷售目標。

所以,銷售員一定要注意:每一位客戶在購買行為產生以前,都會存在著一種想法——我買這種產品,能滿足什麼需要?而答案就在以下幾點:

1.想要獲得:健康、時間、金錢、安全感、讚賞、舒適、青春與美麗、成就感、自信心、成長與進步、長壽。

2.希望成為:好的父母,易親近的、好客的、現代的、有創意的、擁有財產的、對他人有影響力、有效率的、被認同的人。

3.希望去做:表達他們的人格特質、保有私人領域、滿足好奇心和模仿心、欣賞美好的人或事物、獲得他人的情感、不斷地改善與進步。

4.希望擁有:別人“有”的東西、別人“沒有”的東西、比別人“更好”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