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溫州商人在異國的經商之道仍然是個謎。皮包或餐館,當年溫州人靠這兩樣砸開了巴黎的地盤,成為可以獨自揮舞上千萬、上億元個人資本的成功商人。但回頭看看,溫州人走的並非是一條牧歌式的遷徙之路,其中更有許多黑暗和孤獨裏的抗爭,溫州人用自己的雙手在海外打拚出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大苦才能大成
自古非刻苦不能有所小成,非大智大苦不能大成,周成建走的就是一條由大智大苦到大成的道路。他從山裏邊的羊腸小道走到今天矗立在上海的美特斯邦威大廈,從一個人睡地板發展到今天全國1200餘家經銷商共同合奏“美特斯·邦威”。
周成建並不諱言自己的出生地:“青田縣坑嶺村是一個特別封閉、貧窮的小山村。幼年時候的我隻能穿姐姐已經穿舊的衣服,然後補一補或者改一改,從老大穿到老二,再傳到老三,農村裏邊大部分都是這個樣子。由於閉塞,直到1994年,坑嶺村才有了高壓電,從而告別了煤油燈的曆史。”當時,縫紉機對周成建來說,就是一個可望不可及的高科技產品。
1982年,17歲的周成建做起了販賣紐扣的小生意,因為沒有資金,完全是依靠吃苦來賺錢,住宿主要是睡地板,坐火車也隻能是躺到火車座底下,就這樣在來回倒騰之中,他的業務在半個月花費了200元錢,同時也賺了200元錢。隨著這種原始的積累,周成建終於擁有了2000多元的資本,在浙江青田縣開辦了一家服裝廠,可是沒有幾天,因為一個訂單,周成建背上了20多萬元債務,企業隻得倒閉。“當時衝動、不成熟,也沒經驗,業務、營運什麼都不精通,稀裏糊塗就賠光了。”周成建談起創業經曆時說,失敗對他有非常大的影響,最大的教訓就是“以後做事之前一定要想好再去做,不能稀裏糊塗的就去做”。
能不能把握住一個機會對於一個人來說,也許在一個特定的階段就是致命的,在溫州市的妙果寺批發市場迅速發展階段,周成建把握住機會,成為其中成百上千小攤販中的一個,為未來的發展賺得了第一桶金。
永不言敗
美國著名的宇航專家在1942年發明了火箭,在這之前,他做了65121次設計更改,在29次試驗中失敗了23次,但是每天早上起來,他總是這樣告訴自己:“今天也會失敗,但沒關係,明天再來。”因為屢敗屢戰,所以成功,這是所有成功者的共同經驗。正如勵誌大師陳安之所說:“成功者從來不半途而廢,成功者從來不投降,成功者不斷鼓勵自己,鞭策自己,並反複地去實踐,直到成功。”
前日本八佰伴國際流通集團總裁和田一夫被譽為商界的“不死鳥”,他說:“我不怕失敗,而且我會總結為什麼失敗。”和田一夫的一生經曆過三次重大失敗。第一次是在20歲時,家裏經營的蔬菜店被一場大火徹底摧毀,所有積蓄毀於一旦。第二次是在20世紀70年代,八佰伴巴西分店被迫關門。第三次也是最慘的一次,在他68歲的時候,八佰伴宣布破產,他從一個億萬富翁變成身無分文的窮光蛋。
破產時,妻子對他說了一句話:“我本來嫁的就是蔬菜店的老板,不是八佰伴總裁,我們重新開始吧,大不了再開一家蔬菜店。”家人的鼓勵給了和田一夫巨大的信心,他決定重新開始。
僅僅一年之後,年近古稀的他重新創業,開辦谘詢公司;隨後又與一個27歲的年輕人合作,涉足IT軟件領域,並且僅用了一年零九個月的時間就帶領公司上市。和田一夫的創業精神讓人感動,他說:“鄧小平先生的經曆給了我很大的鼓勵。鄧先生也經曆過三次重大失敗,但是他在74歲的時候依然堅持學習,並且重新站了起來,而我當年才68歲,所以要更加努力。如今對我來講,人生剛剛開始,79歲到88歲將是我人生的巔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