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之新舊、真偽,本人不難辨認,但世人多受其蔽者。特因不仔細考察耳。各代之瓷器,其式樣、顏色、花紋及做工,皆有其特長。其每一種皆各有準則,凡係一朝之器,其式樣雖千百之多,皆如一人所創;其顏色皆如一窯所燒;其款字皆如一人所書;其他一切均無絲毫之差;較之機器所製絕無遜色。造偽者,無論如何用心仿製,絕難與真者維妙維肖,真偽相去極為懸殊,如能詳細檢察,絕不致為人所欺也。惟鑒別瓷器不同書畫,在書畫之某一部分,確能證明為真跡時,即可決定其全體為真品。瓷器則不然,有改換舊底者;有改裝口耳者;有後繪彩色者;其他偽製之甚多,必須整個檢察方法決定,萬不可執一部分以定真偽也。茲將鑒別時應注意之點列下:
作偽者,以按換舊底為最多。蓋鑒別者多數均注意款字之真偽。甚有以為款字真者,其他可不必考量。故改換舊底為作偽之最妙方。策其作之精者,在外麵頗不易察見,若在器內以加開堿水刷之,去其所塗抹之塵埃,則所接口之痕跡,不難立見,況其釉色、式樣、火光、新舊相比,終有不同之處,絕難掩盡智之耳目也。
火光極亮之瓷固為新器,但亦絕不可認為凡無火光者皆為舊物。蓋作偽者,凡新瓷必用人功除火光,以尤舊瓷。辨別之法,即檢視釉麵之痕跡,即可知之。蓋舊器經過數百或千年以上之流傳,其表麵上必有多少無意之痕跡,其顯著名,肉眼在普遍之情形下即可觀見,稍暗者迎光亦可見之,即不然,用顯微鏡一觀,更全形畢露矣。新者,必毫無痕跡,即有之,亦係人為者,其不自然,定可概見,略一用心檢驗,即可分辨矣。
作偽者,每有將年代近之底釉與款字全行磨去,以充年代遠之沙底名器,或改年遠之款字,另裝燒釉者。故鑒別時,必須注意底釉之顏色,是否與他處一致;款字之神勢,是否與該器合適。偽製者,無論若何精心,亦必有破綻可尋也。
作偽者,遇舊瓷偶有微璺或磨傷落釉等處,每有將其破損部分上釉吹燒,再繪以花紋,使人極不易察覺。故鑒別時遇有非理之花彩,或顏色不一致之花彩,則可斷定其為偽製毫無問題。雖不能發現其偽跡,亦可斷定其為偽也。
瓷器之有足耳及其他易碰落之部分者,鑒別時,務宜詳察其接連處所,盍此等部分易落,多有補上,再以火燒成者。若用吹釉之法補上,其痕跡極不易見,隻可以釉之新舊火光之強弱覘之也。
瓷器之式樣,必須合理。其有不倫不類者,多為損毀改作之物。鑒別時,對於口邊宜十二分注意。設式樣不現成,而口邊顏色與其他部分不一致者,多為改作之物,不可不察也。市上簡易之作偽,多有用粘瓷藥粘之者,故鑒別瓷器時,必須處處詳細檢查,如受此類欺騙,非惟受有損失,亦為智者所竊笑,不可不注意也。
遇有銅鈴口之瓷器,必須詳視其銅之成分。做工及瓷口之情形,蓋多有損毀之名瓷改作冒充也。
白色瓷器繪有彩繪者,務必詳察其彩色與質地是否同一光澤。若質地溫潤,而彩畫光澤獨強,多為真坯假彩之偽製。盍以前宮中存有素地之瓷器甚多,專為臨時在京添彩者。但從來均有餘器。民國後,素器均添彩色矣。此種偽製甚多,故素地彩繪之器,均須特別注意也。
改補之器,如能由表觀上發覺其偽跡,固為上策,否則,由聲音上亦可試別其偽造也。蓋完整無疵之器,其音清脆悠長;改補者,沙沙而短。即新舊之器,亦可由聲音分別也。舊器必清脆;新者糠散而久。於斯道者,閉目以聽,即可得八分,決定不待斤斤把弄也。
宋元以上瓷器之釉水及顏色,其鑒別似屬較難,然從來各窯皆有其特殊之優點,如能對其特點皆有相當之認識,則偽者一見即明矣。茲將各名窯器之特點列述如下:
古名窯器,如越州秘色,今已不可得見,隻空存此一名詞,令後人羨煞耳。柴窯,雖少而難得,以前故宮尚有陳列之者,所謂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信不誣也。釉色滋潤,細媚,有細紋,製精色異,為諸窯之冠。定窯、有南北之分,色有竹絲刷紋者,曰北定,以政和、宣和間窯為最佳;有花者,為南定,北貴於南。定窯,土脈細、有光素、凸花、畫花、印花、繡花等種,多為牡丹、萱草、飛鳳等式,均工巧,而以畫花為最佳;素者亦美,以色白而滋潤為正,白骨而加以釉水,有如淚痕者佳;質粗而色黃者間有紫色者,曰紫定;若漆者,曰黑定,俱不甚珍貴也。汝窯,係淡青色,其釉為瑪瑙屑所製,其色如哥而深,微帶黃似卵白,汁水瑩厚如堆脂汁,中棕眼隱若蟹爪者,真,底有芝麻花,細小掙釘,土脈質地較官窯尤滋潤,薄者,尤難得也。官窯,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哥窯,色青,濃淡不一,土脈細薄,亦有鐵足,多斷紋,號百圾碎,釉水純粹者,最貴。龍泉窯,土細質厚,色其蔥翠,妙者與官哥爭豔,但少紋片紫骨鐵足耳。鈞窯,俱五色,光彩大露,有兔絲紋,紅若胭脂朱砂為最,青若蔥翠,紫若墨黑者,次之。三者,色純無多變,露者為上品。底有一二數目字號為記者,佳。青絲錯雜若垂涎,皆上。三色之燒不勻者,非別有此色,俗名茄紅紫、豬肝紅、鼻涕等名,皆無足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