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你也能超越巴菲特(1 / 3)

向別人學習,吸取他人的經驗

一個人要能向別人學習,善於吸取他人的經驗。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不斷學習、善於學習的態度。巴菲特一生最推崇的老師有三位:霍華德·巴菲特、本傑明·格雷厄姆、菲利普·費雪。他說:“如果沒有這幾位前輩的影響和開導,我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就。”父親霍華德·巴菲特是巴菲特的啟蒙老師。巴菲特從父親那裏學到了投資股票的基礎知識,從而奠定了自己的興趣和人生目標;本傑明·格雷厄姆是一位學者,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教授,巴菲特正是師從於他,完成了經濟學研究生課程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菲利普·費雪是一位出色的投資專家,他所提出的成長股價值投資策略對巴菲特的影響巨大。

巴菲特受惠於格雷厄姆和費雪兩位投資大師,認為兩位老師的投資策略雖然不盡相同,但殊途同歸,且兩人在投資界可謂並駕齊驅。巴菲特不僅潛心研究格雷厄姆、費雪等大師的投策策略,還閱讀大量的書刊,涉獵廣泛。難能可貴的是,他善於把別人的經驗、理論加以翻新,注入自己的想法,並且在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特而完整的投資理論體係。

巴菲特把格雷厄姆和費雪兩位恩師看做是自己的“精神父親”,並用尊敬和感激的口吻說:“我自己有85%像格雷厄姆,有15%像費雪。”

巴菲特善於博采眾長。他從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機會。

“我不認為我有什麼新穎的想法,”巴菲特曾經說,“當然,我談論自己閱讀格雷厄姆的著作,我也讀過費雪的著作。所以,我自己在閱讀中有很多想法。你可以從別人那裏學到很多東西。事實上,我想,如果你基本上都是從別人那裏學東西,那麼你就不必有太多自己的想法。你隻需要運用自己了解得最好的就行了。”

投資是一門學問,一個人要想在投資市場上有所成就,就必須不斷學習。學習別人的經驗,學習新的理論,學習自己不懂的地方。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避開股市的陷阱,降低投資的風險。許多人在抱怨自己不能成功時,總喜歡以“我太年輕”為借口。事實上,年輕正是你追求成功的絕佳條件。因為年輕,你有旺盛的精力,對成功充滿激情,更有創造的欲望;因為年輕,你可以有時間去努力學習。你的幹勁、你的勤奮,都可以成為別人賞識你的因素。就像格雷厄姆對巴菲特的栽培那樣。

當然,要想像巴菲特那樣年輕時就學有所成,你必須從別人智慧的結晶中吸取精華,做一個聰明的求知者。聰明的求知者善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並在這個過程中讓自己的所學得到進一步的升華。聰明的求知者重視理論的學習,但更注重知識的應用,他們在實踐中檢驗知識的真偽,並將基礎理論進行拓展、發揚。

學習無處不在。這句話對個人來說,就是要通過不同的渠道獲取新的信息,以謀求自身的發展。我們滿懷感激地接受前人的聰明才智,這是我們的權利;然後,懷著敬意,我們把這些聰明才智傳給後來人,這是我們的責任。

股票市場其實就是人生修煉場,它永遠給你希望,永遠給你糾錯的機會。大師們的投資成功事實上是人性的成功,他們的經驗表明,良好的思考習慣和堅定的投資信念是成功的保證和基石。如果你無心修煉或無法修煉到位,那隻有遠離市場,否則你就會為自己的不成功買單。

投資箴言

不斷學習是投資的最好保障,因為投資市場的風雲變幻要求每個投資者不斷適應它,而適應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斷學習。

等待投資的最佳機會

我們必須等待最佳投資機會的出現,抓住這樣的機會,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投資。

——沃倫·巴菲特

很多投資者的成績不好,是因為他們像打棒球一樣,常常是在球位不好的時候揮棒。也許投資者並非不能認清一個好球或者一家好公司,可實際上就是忍不住亂揮棒,這才是造成成績差的主要原因。

托伊·科布曾說過:“威廉姆斯等球時間比別人都多,是因為他要等待一個完美的擊球機會。”這個近乎苛刻的原則可以解釋為什麼威廉姆斯是過去70年裏唯一取得400佳績的擊球手。巴菲特對威廉姆斯敬佩有加,在好幾個場合,他與伯克希爾的股民分享威廉姆斯的近乎苛刻的原則。在《擊球的科學》一書中威廉姆斯解釋了他的擊球技巧。他將棒球場的擊球區劃分成77塊小格子,每塊格子隻有棒球那麼大。書上說:“現在,當球落在‘最佳’方格裏時,揮棒擊球,威廉姆斯知道,這將使他擊出400的好成績;當球落在‘最差’方格裏時,即擊球區的外部低位角落時,揮棒擊球隻能使他擊出230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