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從分享巴菲特的思想盛宴開始(1 / 3)

確定自己的能力範圍

關於你的能力範圍,最重要的不是這個範圍有多大,而是你劃定的邊界有多麼合理。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在任何壓力下,都始終堅持固守在能力範圍之內。他曾說:“我們的工作就是專注於我們所了解的事情,這一點非常重要。”任何情況都不會驅使他作出在能力範圍以外的投資決策。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1996年的年報中為投資者提出的重要原則是:“投資人真正需要具備的是,給予所選擇的企業正確評價的能力。請特別注意‘所選擇’這個詞,你並不需要成為一個通曉每一家或者許多家公司的專家。你隻需要評估在你能力範圍之內的幾家公司就足夠了。能力範圍的大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很清楚自己的能力範圍。”

在巴菲特的能力範圍之內,他了解分配資本活動中所應用的法則。他擁有能夠隨時抓住機會的資質,也能查明促使他犯錯誤的根源。這樣一來,如果需要的話,他能夠修改作出決定的法則。而且,正是巴菲特的能力範圍使他產生了一種控製感。這種控製感,是人類麵臨不肯定情況時都渴望得到的,也正是大多數首席執行官在采取常規的戰略計劃時所“發現的”。

同樣,巴菲特寧願在重要、可知的範疇之內作出資本分配決定。如果你會打棒球的話,這是一個擊球區。在這個擊球區裏,巴菲特願意揮動球棒,打擊向他投來的球。這種比喻濃縮了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巴菲特能夠客觀地估計提供給他的機會。他在作出決定時所考慮的變量是那樣的明顯,以至於他幾乎可以觸摸到它們,而在這種情況下,巴菲特對於它們如此相信,以至於他能夠基本上消除不肯定性。

為了管理好這種認識狀態,巴菲特用以下標準來衡量他的能力範圍。

(1)確定知道什麼,其辦法是鑒別真理、真理之後的動因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2)保證知道什麼,其辦法是進行一次逆向思維,以此證明自己以前的結論有誤。

(3)檢查所知道的事情,其辦法是從自己行動的結果當中挑出問題,並予以反饋。

巴菲特為什麼錯過投資微軟、思科等科技股的機會呢?這也是他隻在能力範圍內投資的很好表現。為此,讓我們對巴菲特與蓋茨進行一個有意思的比較。

巴菲特最成功的投資是對可口可樂、吉列、華盛頓郵報等傳統行業中百年老店的長期投資。這些“巨無霸”企業的不斷增長使巴菲特成為世界巨富。與巴菲特不同的是,他的好朋友比爾·蓋茨最成功的投資是對自身創建的微軟公司的長期投資。正是微軟這個新興軟件產業的“超級霸主”,使得比爾·蓋茨成為世界級富翁。

那麼,巴菲特為什麼不投資微軟呢?同時,比爾·蓋茨為什麼不投資可口可樂呢?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範圍。如果巴菲特投資高科技產業,而比爾·蓋茨投資傳統產業,那麼,世界上會增加兩個新的百萬富翁,但絕不會是百億富翁。

巴菲特在發展自己的投資哲學的過程中,也劃定了自己的能力範圍。隻要不超出這個範圍,他就擁有一種競爭優勢。

巴菲特的這種競爭優勢,是衡量一筆投資能否達到理想的平均利潤值的能力。假如他關注的是其他類型的投資,他的“衡量工具”就會立刻失效。隻要無法衡量,他判斷一筆投資是否贏利的能力就與普通投資者沒什麼兩樣了。

巴菲特並沒有刻意去占領全部市場領地,這是由他的能力範圍決定的。事實證明,如果他留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就能輕鬆贏利。在他的能力範圍之外可能有一座更高的山,但他對這座山不感興趣。因為那種已經得到驗證的投資風格符合他的個性。去做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情,無異於穿上一件不合身的外套。一件太大或太小的名牌反倒不如一件合身的廉價外套。

巴菲特通過思考以下問題來劃定他的能力範圍:

(1)對什麼感興趣?

(2)現在了解什麼?

(3)願意去了解什麼、學習什麼?

在投資中,每一個投資者都應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小部分投資對象上,即自己最擅長的領域。隻有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投資者才可能對企業的持續競爭優勢進行合理的分析,才能對企業價值進行準確的估計。

還有,每一位投資者隻有像巴菲特一樣回答了這三個問題,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的投資領地,並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而唯有如此,你才能輕鬆地對不符合你的投資標準的機會說“不”,停止賠錢,開始賺錢。

投資箴言

對你的能力範圍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大小,而是你如何能夠確定能力範圍的邊界所在。如果你知道了能力範圍的邊界所在,你將比那些能力範圍大你五倍卻不知道邊界所在的人富有得多。

相信自己的直覺,堅持自己的判斷

不要盼望著我們的證券投資組合會出現什麼奇跡。雖然我們主要持股的是有實力、有贏利能力的企業,但是它們的股價也算不上便宜。然而,這些股票可能在十年後價值翻番。

——沃倫·巴菲特

在1999年的時候,伯克希爾的收益率僅為0.5%,相比之下當年美國股市卻大漲了21%,以當時的情況來看,巴菲特落後於市場20.5%,此次業績在他的投資曆史中表現最差。但到了2000年,美國股市已經大跌9.1%,而巴菲特的贏利達到6.5%,同期超過指數15.6%。2002年標準普爾500指數大跌22%,巴菲特的贏利卻達到了10%,超過指數32%。

在巴菲特的早期投資中,長線投資的方式為他賺了不少錢。那時的股市波動性還不是很大,相對來說賺錢比較容易,所以這更堅定了巴菲特堅持自己的投資方式的信念。值得一提的是,巴菲特也並非一個容易被別人說服的人。

巴菲特是個對數據很敏感的人,在他作投資選擇時,他極少會被別人說服,他的腦子裏已經對投資進行了評分。巴菲特在投資上從不感性,總是站在很客觀的角度。在他做生意的時候,他會把個人的感情和個人的友誼完全隔離開來。例如,他跟AIG(美國國際集團)的總裁是很好的朋友,在AIG遇到困難的時候,AIG的總裁曾指望巴菲特來救他們,但巴菲特並沒有這麼做,他把公私分得很清楚。因為在研究了AIG的財務報表後,巴菲特覺得不能理解AIG的金融產品部門,更何況AIG有太多債務要處理。

投資箴言

在殘酷而現實的股票市場中,連巴菲特在麵對投資時都要受到質疑和嘲笑,何況是普通的投資者呢?唯有堅定自己的信念,才能長期戰勝市場。

控製好情緒,投資就成功了一半

任何想要了解1964年伯克希爾資產負債表的人士,得到的答案跟臭名昭著的好萊塢大亨給出的答案一樣:“放心好了,所有的負債如假包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