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初章(1 / 2)

() 別問我想做什麼,我隻是想講個故事,我想做個講故事的人,就不知我的故事能否有人喜歡。故事從哪裏說起?便是這座山城吧!山城的名字叫通化,位於中國東北的中間地帶,不算發達,四麵環山,名副其實的山城.通化這個地方,也算是曆史悠久,古稱東邊。漢武帝元封四年設遼東四郡,通化包括在西部的真番郡內。清朝統治中國後,為維護封建統治,更是把通化當作祖宗發祥之地,以保護祖宗陵寢為借口,於康熙十六年發布禁令,把通化地區封禁起來。從那時起,這裏就沒有了人煙。

說到這封禁,就不得不提到一個有關通化的民間謠傳。傳說當年努~爾~哈赤路過通化,見這裏山明水秀,風水奇詭,竟也動了心思在這裏建都,可惜作為一個國家的都城來說,通化除了風水,哪點都不具備,尤其是交通問題,最後便也不了了之。哦,是我有些囉嗦了,接下來要講的故事暫時於這無關。

沿河村是一個小型的聚合xing村落,位於通化去往集安(與朝鮮一江之隔)方向中途的一個村落,村中分四個小村,名字俗得很,就分別叫做沿河一隊,沿河二隊,沿河三隊,沿河四隊。取名沿河,顧名思義,就是因為有一條小河貫穿著沿河村,水質清冽,雖然近些年水位下調略顯幹涸,但老一輩的人依舊忘不了貧困時期在裏麵摸魚蝦的改善生活的場景,小河的兩邊是一片肥沃的東北黑土地,有旱田有水田,收成都還算不錯。chun種秋收,ri出而作,ri落而息。冬夏兩季避寒暑,也算是愜意。可是村子裏一般都是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收入相對來說還是低得很。於是隨著近十幾年來,青年一代的成長,絕大多數人都選擇了離開這個小村到外務工,平ri裏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村子裏比起從前,冷清的很。不過,最近幾個月,村內冷清的狀況改善了好多,因為在沿河四隊裏有開發商在這裏看到了商機,準備開發旅遊資源。

我們再來說一說沿河四隊,山明水秀,以那流通沿河村的小河為基點來看,小河兩岸就是沿河四隊村民賴以生存的田地,兩岸田地之上,隔著小路便是村民的居所,在向兩邊擴散便是蔥鬱的青山。山上樹木繁茂,不過當地村民一般都把自家房後的山作為柴山,砍了樹枝作柴燒,當然,他們也在持續未斷的植樹,可以說,這山,這水,共同構建了村民們祥和的生活。小河在沿河四隊這裏流淌入江,這江水碧se清澈,村裏的孩童在夏季閑來無事時總是在這江裏嬉戲,村裏的家長們三番五次的對孩子耳提麵命,而這些孩子卻總是撒丫子似的一跑便沒了影,江裏照去不誤,索xing從小長在這裏的孩子水xing都還算是不錯,一手狗刨都用的純熟無比,至今還未出過什麼危險,當然,這也與他們隻在江的淺水處嬉鬧有關。江的上遊是一個小型的水電站,建了有些年頭兒,每逢水電站放水後,便也有一些村民拿著自製的搖電(東北農村自製的小型手搖式發電設備,一般都用來電魚,手工較為粗糙,不過簡單實用),到水中電魚,倒是回回都滿載而歸。而開發商所看重的正是沿河四隊淳樸的風景,清新的空氣,以及這一片平ri如鏡麵般平靜的江水。開發商派人來考察後,經過和當地zheng fu的一係列磋商,決定在這裏建立一個旅遊山莊,特se的項目,除了感受當地美景,淳樸風情之外,還決定建立一個小型的水上公園,以吸引更多的消費者。策劃書被開發商拿到手後,稍作修改了一番,便開始了浩蕩的招兵買馬,而許多在外務工的當地村民也回來了,畢竟都是出勞力,在家門口幹活總比在外麵幹活舒服的多。

本來建設旅遊山莊對開發商和村民來說就是雙贏的買賣,和氣生財嘛。可是這一ri,水上公園的建設便出了岔子,當地務工的村民們都紛紛罷了工,建設的進程陷入了僵局。水上公園工地的河岸旁,工人們三三兩兩的紮成堆,嘴裏叼著自己卷的廉價旱煙,吐霧成霜,煙霧繚繞中倒是為嚴酷的夏ri填了幾分閑意的質感,當然,這是在看熱鬧的人眼中,在開發商的眼中這無疑是火上澆油,那工頭腦門子的汗不要錢的往下淌,耽誤一天的工程,就是跟錢過不去,錢就是自己的親爹,哪個舍得禍害親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