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有一種“範兒”叫廈門(1 / 3)

對於廈門最早的認知亦來自於一部電視劇,《廈門新娘》,早已忘記演的是什麼故事,然而記住了這個城市的名稱。再後來,慢慢知道廈門是個浪漫的城市,有一個叫“鼓浪嶼”的鋼琴島。於是,“去廈門”亦成了一個願景。尤其是幾年前《城市畫報》推出的“廈門散步”專輯,更讓人恨不得插翅飛去。

旅行會上癮,從杭州回來後心還在路上,想著離開學尚早,不如就此去一趟廈門吧。上網定青旅,依然是火爆異常,最後隻訂到曾厝垵的考拉青年旅舍。這家不算真正意義上的“青旅”(國際青年旅舍成員),說是“正在申請”。曾厝垵在環島路邊上,據說是一個閩南原生態自然村,如今,一批創意小店、家庭旅館、酒吧的入駐使得它頗具文藝範兒。

去廈門的動車票倒是好買,或許是受前一陣子動車追尾事故的影響。

廈大白城海域2011年8月15日 星期一 多雲上午10點40分的動車,晚上七點才到廈門。晚點了,據說是因為減速。晚飯吃的是火車上的快餐,30元一份,長達半年的保質期有些誇張。火車走的是沿海線路,到福建後明顯感覺出山海相依的地貌特征。

廈門火車站附近市容普通,這似乎是中國所有火車站的常態。我要去的青旅離得挺遠,沒有直達的公車。火車站旁邊有好幾個公交站牌,研究了一陣,又打電話給青旅前台問詢,終於弄清楚怎麼轉車。候車的空當還去光合作用書房轉了轉。數年前我在北京的時候就是“光合作用”的常客,對它一直心有偏愛。眼下的這家分店位於火車站斜對麵,算是廈門給我的第一個驚喜。

坐車先到了胡裏山,有一片海灘。夜色中不少遊人徜徉其間。刺鼻的海腥味讓我想起去年在湛江觀海的那段時光。天黑得很,路燈的光線勉為其難,看到的大海也是一片墨色。不過對岸燈火點點,應是島嶼。

繼續坐車去曾厝。果然是一個村子,然而亮堂了許多,到處都是大排檔,好一派“人間煙火”。

考拉青旅不好找,找到後發現院門緊鎖。還是打電話讓前台出來開的門。四人間床位60元一晚,準備住三個晚上。這家旅舍隻有一個多人間,申請成為青旅成員恐怕難度不小。今晚有兩個室友,都是外國年輕人,一男一女。男的來自墨西哥,公派來廈大學中文的,會講基本的漢語,不知為何求宿於此;女的來自歐洲,是純粹來旅行的。他們聊得很帶勁,我不想插話也插不上話。

出門到巷子裏的某排檔點了海鮮粥當宵夜。蛤蜊、蝦、豬肝、菠菜、生薑之類的大雜燴,吃得滿頭大汗。

2011年8月16日 星期二 晴今天的目的地是廈門大學和鼓浪嶼。先坐車到昨晚經過的胡裏山,這裏其實有一個炮台公園。這裏有很多人在海灘觀光、踱步。正是上午十一點時分,陽光劇烈,我沒有久留。然而也看到了海,以及海對麵的幾個島(確切地說是幾座海中的小山)的輪廓。海水並不是湛藍色的,有些泛綠。後來得知是水體受到汙染的緣故。

沿著海岸走到附近的白城,從某校門進入廈大。門衛並未攔住我盤問,也許是我的學生模樣幫了我,也許是來者不拒。雖是暑假,但校園裏的人卻不少。在芙蓉餐廳吃了午飯,菜式比複旦食堂明顯豐富多了。

之後當然是要好好逛逛傳說中的“中國最美的大學”了。

廈大的建築頗具特點,中西合璧,古今相融,被稱為“嘉庚風格”

(廈大由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創建)。最明顯的標識是用典型的中國古典建築屋頂配上西式的花崗岩大屋麵、拱券及廊柱等,俗稱“穿西裝、戴鬥笠”。校園內有芙蓉湖,湖不大,映著藍天碧樹及周遭的各式建築卻顯得分外迷人。湖上有水鳥(天鵝?野鴨?),湖的一側還被劃作學生的環境實驗園地。此外,廈大緊挨著一片蒼翠的山嶺。山不高,山坡上有一些樓群。比起“傍海”,我覺得“依山”才是廈大更具魅力之處。畢竟,海在校外,且此處海景可謂平平;而山似乎就在校園裏麵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廈大的運動場很氣派,風景之下詮釋著“力與美”。

從正門出,這一帶稱“廈大西村”,有不少商業體。賣奶茶和咖啡的小店居多,也有一家光合作用書房,還不小。比起昨天見過的火車站的那家,這邊多了個二層,也就是“悅讀咖啡館”。書店裏除了售賣書刊、CD還賣創意用品,後者占比重很大。看來這年頭實體書店生意不好做。發現了廈門本土獨立雜誌《搜街》,當即買下。書店也賣綠植,都是PVC花盆,很輕便。有一種叫“豆瓣”的植物葉片肥大鮮綠,差點動心買一盆帶回上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