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緣起:什刹海的風(1 / 2)

有些日期很好記,比如我上一次去北京是2005年9月11日。是的,911,那天我去參加我的新書發布會。這次再訪,竟然到了2010年6月30日,闊別近五年。當我重新站在北京的土地上,心想,咦,這五年裏怎麼就沒想到要回北京看看呢?離父母暫居的城市這麼近,坐火車不過兩小時。不動念頭,很多事就錯過了。

我終於還是來了,應著內心的召喚。恰如乘坐時光機,眼前景象疑在昨日。一切都很熟悉,街道名稱,第一次光顧的某商場、某咖啡店,喜歡的書店,甚至公交路線。五年間,這裏辦了一場舉世矚目的奧運會,增添了鳥巢、水立方等建築。畢竟,首都的基建相對成熟,盡管日新月異,但北京還是那個北京,承載我四年青春的北京。

五道口,是第一站。我曾在那裏住了四年,那邊有光合作用書房,有雕刻時光咖啡館。那時我是看著宿舍附近的輕軌線即北京地鐵十三號線一天天鋪設起來的。很多年以前,五道口是搖滾重鎮;我到達的2001年,它正經曆一場改造,有一些機構入駐;再後來,華清嘉園一建,地鐵一通,各式店麵陸續開設,加之周圍有好幾所大學尤其是有“小聯合國”之稱的北京語言大學,讓五道口變得小資起來,潮起來,儼然文藝聖地。不過,走出北京,當我和別人提起五道口,對方往往想到的是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所謂“金融黃埔”。

我去曾經最愛的光合作用書房轉了轉,看到村上春樹的《1Q84BOOK2》上了架。北京就是這點好,文化資訊業發達,新書上市也比其他地方快。然後出門右轉往南,看以前的那些小店是否都在。新開了7-11便利店、賽百味等等,韓國超市、汽修站仍在,也有些店不見了。

去找以前的宿舍區,遠望著似已改作他用,就沒有近究。接著去了北航,雖不是母校,但以前經常去那裏吃飯、洗澡、自習、上機,在心底亦仿佛母校了。再後來鬼使神差地想去清華看荷塘,就去了,直奔《荷塘月色》原型所在地。清華其實也去過不少次,隻是唯一一次找到荷塘是冬天,全無朱自清文中所言的景致,更不可能有“婷婷的舞女的裙”之觀感。遊人不少,也有學生,很多人在拍照。仲夏,荷花還未枯盡,蓮葉依然青翠。

後來去了中關村。那個郵局還在,記得曾在此收獲過不少雜誌。

家樂福也在,裏麵的星巴克是首次光顧的那家。坐車去西單,一路途經人民大學、農科院、國家圖書館、首都體育館、北京展覽館等等,都是和自己記憶相幹的地點。那時有個室友的老鄉在人大掌廚,他硬是拉我過去白吃了幾頓;農科院旁邊的《大眾科技報》報社,是第一次實習的單位;國圖音樂廳,聽過演唱會;首體參加過歌友會;北展劇場看過演出,某年某月,某冰紅茶大學生樂隊選拔賽決賽。我記性不錯,尤其對於往事。有時候這未必是什麼好事。

再逛西單,新開了大悅城。裏麵都是ZARA、H&M、無印良品之類的品牌。走上長安街,忍不住進北京圖書大廈一趟。看見書店就想鑽,恐怕是愛書人的通病。稍作停留,繼續上路。郵電大樓的整點鍾聲《東方紅》是記得的,新華門前依然靜謐,隻是那麵的國家大劇院在夜色中難辨尊容。還好,馬上就到了熟悉的天安門。再到王府井逛逛,初到北京時曾在這裏的長凳上度過漫漫長夜等候天明去看不遠處的升旗。接著坐車去一個朋友的住處投宿,他現住亞運村,亦是熟悉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