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太“看”電視的人,通常一邊上網一邊“聽”電視播新聞,偶爾才側目兼顧一下。對電視記者我也敬而遠之,起因是多年前打過一場著作權官司,開庭前電視台強烈要求現場采訪並做專題,真到開庭時,他們卻晚了40分鍾才抵達。不顧法庭裏正在激烈爭辯,記者們旁若無人地架設機器、燈光和麥克風,然後大聲插了一句:“請你們從頭再來吧!”全場人都傻眼了,個個哭笑不得,後來還是審判長拍桌子將記者一行趕了出去。
當然,鳳凰衛視的人不太一樣,他們沒什麼了不起的來頭,甚至連級別都沒有,隻能老老實實,靠專業精神和敬業作風,以及從個體到整體的鮮明性格,在傳媒的夾縫中一路打拚,獲得了應有的江湖地位,也贏來了難得的口碑和尊敬。
雷宇也不一樣。她一個溫柔和氣、知書達理的小女生,處處與人為善,沒有城府,更沒有那種咄咄逼人的氣勢。這樣的女書生也能當記者?膽子真夠大的。不僅如此,她還經常在網上出沒,而且真名實姓,不加掩飾。她將自己的采訪見聞和工作心得一一貼出來,與網友們互動交流。她知道在天涯這樣的網站不會隻有一麵倒的誇獎,挖苦嘲諷肯定少不了,她一概坦然麵對。友善歸友善,但要論起理來她卻十分執拗,容不得丁點含糊,也不在乎可能會得罪誰。
那年冬天,我和雷宇在“歌詩達經典”號郵輪上有過一麵之交,她被網友評為“年度最喜愛記者”之一,前來參加天涯社區的盛大聚會,在海上漂了好幾天。她混跡於上千網民中,沒有任何優越感,言談舉止毫不張揚,像個鄰家女孩。這反倒讓大家替她捏了把汗—如今記者這碗飯很不容易混的,這麼低調能行嗎?
幾年過去了,雷宇一如既往地低調、勤勉,正如網友所言:“跟普通人一個樣哈。”直到前不久傳出消息:雷宇要出書了。才又引起一些騷動。
書稿在天涯開始連載,照例又是兩種不同的反響,有人讚揚支持,有人冷嘲熱諷。連載才剛三分之一,點擊已達30多萬。
不錯,還是那個雷宇,老老實實,原原本本,質樸謙遜,文如其人。這本書的亮點在於,它以單純而又理性的態度和不懈的求真精神,對記者職業生涯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進行了忠實記錄。沒有處心積慮的鋪墊和老謀深算的策劃,也幾乎沒有什麼寫作技巧,或平鋪直敘、直抒己見,或引經據典、對比呼應,都是自然而然的由衷表達。
雷宇在書中讓我們見識到,媒體這江湖,並非充滿風光和榮耀,女記者的生活更無關浪漫。伴隨采訪報道的往往是難以想象的辛勞和艱險—隨時隨地出發,哪裏有災難到哪裏去,風雨無阻,晝夜兼程。跟男同事擠在同一個帳篷過夜,睡在別人辦公室的椅子上,吃人家剩下的飯菜,到網吧傳送稿件,甚至挨家挨戶敲門求陌生人幫忙上網……這些還隻是勞其筋骨。更有苦其心誌的時候,那就是如何在不可能的情況下圓滿完成報道計劃,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加出色。她為此孜孜以求,多年來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時常會有“被逼到懸崖的感覺”,“前麵是無窮無盡的山,翻過一座還有一座”。
她采訪的對象大都是底層民眾—災民、礦工、普通農民等,她對這些人有一種先天的敬重和同情,並希望用自己的工作給他們的境遇帶來某種轉機。
透過災難、事故和貧困,雷宇發現了它們背後的尖銳問題,如家園問題、環境問題,她對此感到深深的憂傷和痛惜。“故鄉已經麵目全非,童話般的小村不複存在。天空不再呈現通透的藍色,變成灰蒙蒙的一片,空氣中彌漫著工業原料燃燒的味道。村頭的小河早已幹涸,大片的田地被蓋上了房子或修建了停車場。而且根據規劃,村莊還要被整體搬遷到更遠的地方,這裏不久就會變成旅遊度假村並蓋起高級別墅,這些房子會以極高的價位出售……”
這是對當今中國城市化、現代化進程活生生的寫照。令人痛心的是,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沒有變得更合理、更友善、更文明的,何止是鄉村。
“從本質上講我們都是災民,這是真的。”雷宇說。
跟老百姓一樣,對那些隻愛國家不顧自家、隻救他人不管家人的英雄,雷宇直來直去地表示:“我感到欽佩,卻永遠無法認同。”估計不少讀者都有同感,不喜歡那樣的英雄,更不喜歡那樣的宣傳。
我還注意到,雷宇在新聞報道中和這本書中,不止一次試圖將不同價值觀相互融合,而不是彼此對立,這一點很有新意。如果她的嚐試獲得普遍響應,那麼,媒體在未來社會和解的過程中可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那些苦的、累的現在都不記得了,留在我記憶中的全都是些美好的畫麵。”這就是雷宇,總往好的方麵想,說好聽點是胸懷正能量,說難聽點是沒心沒肺。
天涯社區總編輯胡彬
2013年5月24日於杭州白樂橋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