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緒論(1 / 3)

以黃土高原和黃河流域為搖籃的中華民族,在數千上萬年的發展曆程中,創造了獨特的曆史文化。中華民族創造的古老而璀璨的文化,是中華民族睿智和審美實踐的結晶,是對世界文化寶庫的特殊奉獻。

文學是曆史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按照我國文學曆史的發生發展過程,從上古到秦統一以前(即所謂“先秦時期”),是我國古代文學發展的第一階段。它產生在我國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秦以前的封建社會早期,是我國古代文學的發軔期。同時在詩歌和散文等方麵,還出現了蓬勃發展的第一個高峰,為後世文學的發展奠下了基石。因此,了解和研究這一時期的文學,對於認識我國文學優良傳統的形成,審美意識的曆史起源,以及我國文學民族形式和民族風格的發生和發展,都具有特殊重要意義。

先秦文學從遠古洪荒的時代走來,如同涓涓細流,及至戰國而全麵稱盛,勢同江海。從其發展看,大概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西周以前和西周。這一時期是文學的萌芽和幼年期,時間相當久遠。最先,是文學現象的出現:原始人在勞動和實際生活中,由於交流思想感情和主觀認識的需要而產生了語言;有了語言就有可能產生文學。實際上,最早的文學作品是原始人類在勞動等活動中創作的口頭歌謠,即節奏韻律都極簡單的原始詩歌。先民們在與自然的鬥爭中,又將主客觀相結合而按主觀幻想創造出最早的敘事作品——神話。這些最原始的文學作品都產生於文字產生以前,是靠口耳傳播的,絕大部分都在漫漫歲月中淹沒了,隻有極小部分流傳並被後世的典籍記錄下來。詩歌是對於語言的加工與類比,是通過音聲的節律而表情的藝術。神話則是真與幻的結合,某些神話是對英雄業績的歌頌,是對美好事物的憧憬,其中無疑蘊含了原始人的審美要求和審美意識。

數千年前出現了文字。文字產生以後,用以記事記言,就可產生散文。因此散文的出現也甚早。

《周易》中的《卦辭》、《爻辭》是商、周時代專為卜筮所用的文字。有些地方記載了殷周或更久遠的時代所發生的戰爭、祭祀和風俗等,表達了某種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經驗和哲理。

《尚書》中現存《商書》五篇,是殷商史實的記錄。其中有的篇章出現甚早,如《盤庚》上中下三篇,是殷王盤庚為遷都而作的三篇演說辭,時當商朝中期,與甲骨文、金文屬同一時期。但《商書》比起甲骨卜辭和銅器銘文,篇製更完整,不是分散零碎的片段,而是初具規模的文章。其中有些語言已可看出一定的技巧,使人感受到當時的氣氛和口氣。

《尚書》中的《周書》原有八九十篇。在孔子生活的年代,《尚書》有一百篇,其中大部分為《周書》。經曆代散軼,《周書》僅存十九篇。大部分是西周的作品,少量是東周所補。《周書》比《商書》篇製更為完整,記言記事更複雜,結構大都比較嚴謹,有些篇章手法嫻熟,有條不紊,顯示出散文的進步。無論《商書》或《周書》,大都表現了上古文字的特點,屈佶聱牙、古奧難懂,與春秋以後的散文差別甚大。

《詩經》是成於周朝的最偉大文學作品。《詩經》中的《商頌》,現在一般認為是周朝時宋國的作品,但即便如此,它也是依照其祖先商人的傳統寫下來的,而不是宋人才發明的。殷商廟堂就經常舉行祭祀和歌舞,有歌即有辭,其辭就是“頌”體詩。事實上,現存《詩經》中某些篇章,就產生於西周建立以前,如周之先人的“史詩”,時間也是商代。《詩經》的不少作品產生於西周,特別是《大雅》和《頌》詩;還有相當一部分寫於春秋中前期,尤以《國風》、《小雅》為多。《詩經》是我國社會最早的百科全書,它包括了當時各個社會階層以至不同性別和不同社會經曆的作者的創作;人們從中可以窺見周代社會的方方麵麵。《國風》和《小雅》大多為中下層群眾所歌唱,反映了他們的生活和精神麵貌。這些詩具有濃烈的生活氣息,風格淳樸自然,語言生動、形象,韻律和諧優美,已具有很高的藝術表現力。《頌》和《大雅》詩則多為廟堂和宮廷之樂,其中有一部分史詩性的作品,比較完整地勾畫了先民們的發祥、創業和建國的曆史,是我們古老民族的曆史畫卷。總之,《詩經》是我國文學發達很早的標誌,從詩歌體裁上說,它包括了抒情、敘事、諷喻、頌讚以至史詩等各種文學樣式。《詩經》是我國後世詩歌文學發展的基石和光輝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