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1 / 2)

第一章 往事依稀

在“文化大革命”的第二年農曆二月——青黃不接的二月的某一天,有個小生命在靖西市西郊的一個村莊裏呱呱墜地。在他那毫無根據的哭聲裏,仿佛彌漫著對那個年代遍地流行的饑餓的恐怖。這個小生命後來有了一個名字,就是“王在原”。

靖西市位於大西北高寒地區,屬地級市。該市西臨邊州,東接秦州,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同時又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咽喉通道。據史書記載,明朝開國元勳徐達曾率兵在靖西某地和元朝殘餘勢力展開過一場大戰,最終大敗元軍,為明王朝穩固西陲立下了汗馬功勞。

靖西市所在的地區遍布荒山大溝,常年幹旱,在曆史上素有“苦甲天下”之稱。該市由於嚴重缺水,談不上有什麼工業。所以,靖西地區百姓的生活水平曆來是很低的。王在原上學期間曾經根據花兒的調子,作過一首花兒歌詞,讀來還蠻有趣的。後來每當朋友或同事聚會時,王在原喝高了酒,就會情不自禁地唱起來——

十年九旱著日子窮,

娶不上媳婦心裏空!

天邊的白雲哎飄遠了,

哥哥的苦比那膽汁還要濃!

靖西市西邊,由東到西北方向的內關鄉是一條大約六十裏長的河穀平地;從市區到大約二十裏處再分岔到西南方向的清泉鄉又是大約五十多裏的河穀平地,這些平地可算得上靖西地區的“平原”,這裏老百姓的生活狀況比山區相對要好一些。

清泉鄉原來有一個很大很大的水池,裏邊是滿滿的清亮亮的泉水,這些泉水沿河道一直流到靖西市。王在原小時候家就在這條河邊。那時候,河裏的水在冬天要結很厚的冰,這時,王在原就會跟上其他小朋友,到河裏去滑冰、玩耍。到了天暖的時候,這條河則是清水常流,裏邊還有很多魚兒遊來遊去。現在,這個大水池早已幹涸,這條河也自然早已沒有了水流。

王在原的童年,那是一個既明朗又沉重、既幸福又饑餓的年代。

那時,父親常年臥病不起,哥哥姐姐都還小,家裏隻有母親一個勞力。在那個“文化大革命就是好”的人民公社時期,舉國上下的“大好形勢”解決不了眼前的饑餓。當時,一個家庭中勞力的多少,是很重要的,直接決定著家庭的生活狀況。所以,那時王在原家裏特別貧困。

王在原母親沒有文化,是一個在舊社會纏了腳的小個子女人;但是,她同時又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農村婦女。由於王在原父親常年患病,所以,家裏家外都得她扛著。比如,在子女的上學問題上,王在原父親非但毫不關心,反而橫加阻撓,說什麼家裏沒勞力,掙不上工分,念什麼書呀。由於王在原母親在生產隊裏吃盡了沒有文化的苦頭,所以,鐵了心千方百計東湊西借硬是供子女上學。雖然,由於王在原父親的阻撓,王在原大姐沒有上成學,但王在原他們其他幾個兄弟姐妹還是不同程度地都念了些書,尤其是王在原,還破天荒地在他們村子裏第一個考上了大學。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三年困難時期,王在原所在的那個生產隊裏好幾個身強力壯的人都先後餓死了。但是,由於王在原母親勤勞而富於智慧,所以一家五口人全都度過了那三年的饑荒。

那時,由於極度饑餓,王在原母親常常兩眼無神,身體無力。而生產隊裏不少人竟然以為腦子出了問題,所以對她幹什麼倒不在意。因此,王在原母親抓住這個機會,想方設法弄來了不少充饑的東西。

王在原多次聽過她母親講的過去的一些經曆。

每當夜深人靜月亮最亮的時候,她就揹上揹鬥出發了,要麼到生產隊的地裏挖幾個洋芋,要麼去生產隊的社場裏偷偷弄點糧食。有一次,月亮升得很高的時候,王在原母親揹上揹鬥出發了。過了河,不一會兒,她就來到了社場裏。王在原母親找來找去,找見了一堆秕穀子,趕緊就往揹鬥裏裝。裝滿後,她跪下去剛要揹揹鬥,隻聽後麵慢悠悠地傳來一聲:“你要幹啥?”王在原母親頓時嚇得魂飛魄散,急忙回頭一看,原來是給生產隊裏看社場的人。那個人也善良,隻是讓她把東西倒下,趕緊回家去,過後再也沒提這事。

還有一件事,王在原從她母親身上看出了她所具有的非凡智慧。

五八年“大躍進”吃食堂時,家家戶戶都響應號召把自家的鍋碗瓢盆連同本來就不多的糧食都上交到食堂。但是,王在原母親一反眾人的做法,在夜深人靜時,往自家後院的地下偷偷地埋了不少糧食。恰恰是這些糧食,在幫助家人度過緊接著到來的饑荒中,起了關鍵作用。

王在原母親還常常說到王在原父親在那饑荒年月裏對他的一些傷害。每當深夜,王在原母親擔驚受怕找來吃的,做好以後先要端給王在原父親。王在原父親先是二話不說就吃,吃完後就開始祖宗八輩地罵她,罵她膽子太大,並聲稱第二天要把她交給生產隊隊長。王在原母親每當說到這裏時,眼淚止不住就流了出來。王在原說,他母親大約在五十歲左右以後,跟他父親分居,而且跟他父親連話都很少說。

王在原母親雖然沒上過學,但深知為人處事的道理。她平時很注意結交朋友,幫助他人。在那饑荒年月中,她還幫助救活過好幾個人哩。後來,有些她結交幫助過的人反過來又幫過王在原家不少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