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的精純呢?還是不妨方便機變,讓盡可能多的人哪怕隻是更接近一點真理?究竟,是一人"得道"的作用更重大,還是眾人"聞道"的意義更深遠?

於茶道,我不關心,於佛道,我有點矛盾。

似乎,對於佛法,多多樂見其"普及化",可對於"金剛乘密法"又覺得不能降低"準入門檻"。皈依三寶,多多覺得越早越好、進了門再說;皈依上師,則深信要觀察經年、謹慎至誠。關於因果善惡,多多覺得哪怕編成鄉間民謠,四處傳唱都很好;關於空性般若,則生怕有人張嘴就說,遊戲文字。對於他人,總是認為即便以尚未正確的發心,與佛法結個緣總還是好的;對於自己,卻時時監察,唯恐心魔作亂,把佛法當成了消遣或裝飾。如此看來,多多明顯是雙重標準的,簡直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了。

然而,真的需要唯一標準嗎?就算真理隻有一個,傳播真理的方法,大概不應固執不變。

也許作為佛子,最終一定要學會一種高貴的謙卑--相信並珍視自己的道,護守家業,惜之若命;同時甘為他人之道路,殷勤接引,作橋作燈。

也許作為佛子,最終一定要學會一種謹慎的慷慨--用恰當的方法在恰當的時機,給予最適合的人最適合的法;如果需要迂回,便給真理一個最恰當的包裝;如果需要漸進,就給最終全然的付出設一個適當的進度。

因為作為佛子,最終一定要學會的,是如佛一般地開導眾生,嗬護眾生的,不是嗎?││││

【本作品來自互聯網,本人不做任何負責】內容版權歸作者所有!


本文已閱讀完畢,歡迎發表書評!

感謝狼仔仔上傳分享本文,訪問用戶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