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1 / 3)

前言

《易童子問》三卷,北宋歐陽修撰。《歐陽文忠全集》本。此書設童子與師問對之語,以說《易》旨。卷一、卷二說六十四卦卦辭及《彖傳》、《象傳》大義。卷三則考辨《易傳》七種之內容,認為《係辭傳》、《文言》、《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五種非出自一人之手,不可視為孔子所作。此說發前人之所未發,至見疑古精神,在《易》學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但其解說《易》辭大義,卻未能悉當。尚秉和先生《易說評議》指出:“惟歐於《易》象,既一概不知,於《易》理所入尤淺,故其說多空泛不切,且於《易》辭妄生疑惑。”

卷一

童子問曰:“‘乾,元、亨、利、貞’,何謂也?”曰:“衆辭淆亂,質諸聖。《彖》者,聖人之言也。”童子曰:“然則《乾》無四德,而《文言》非聖人書乎?”曰:“是魯穆薑之言也,在襄公之九年。”

童子問曰:“《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何謂也?”曰:“其傳久矣,而世無疑焉,吾獨疑之也。蓋聖人取象所以明卦也,故曰‘天行健,乾’,而嫌其執於象也,則又以人事言之,故曰‘君子以自強不息’。六十四卦皆然也。《易》之闕文多矣。”

童子問曰:“《乾》曰‘用九’,《坤》曰‘用六’,何謂也?”曰:“釋所以不用七八也。《乾》爻七九則變,《坤》爻八六則變。《易》用變以爲占,故以名其爻也。陽過乎亢則災,數至九而必變,故曰‘見群龍無首,吉’。物極則反,數窮則變,天道之常也,故曰‘天德不可爲首也’。陰柔之動,多入於邪,聖人因其變以戒之,故曰‘利永貞’。”

童子問曰:“《屯》之《彖》、《象》與卦之義反,何謂也?”曰:“吾不知也。”童子曰:“《屯》之卦辭曰‘勿用有攸往’,《彖》曰‘動乎險中,大亨貞’,動而大亨,其不往乎?《象》曰‘君子以經綸’,不往而能經綸乎?”曰:“居《屯》之世者,勿用有攸往,衆人也,治《屯》之時者,動乎險而經綸之,大人君子也,故曰‘利建侯’。”

童子問曰:“《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何謂也?”曰:“蒙者,未知所適之時也,處乎蒙者,果於自信其行以育德而已。《蒙》有時而發也,患乎不果於自脩,以養其德而待也。”

童子問曰:“《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何謂也?”曰:“需,須也。事有期而時將至也。雲已在天,澤將施也。君子之時將及矣,少待之焉。飲食以養其體,宴安和樂以養其誌,有待之道也。”

童子問曰:“‘師,貞丈人’,何謂也?”曰:“師正於丈人也。其《彖》曰‘能以衆正,可以王矣’。”童子曰:“敢問‘可以王矣’,孰能當之?”曰:“湯、武是已。彼二王者,以臣伐主,其爲毒也甚矣。然其以本於順民之欲而除其害,猶毒藥瞑眩以去疾也,故其《彖》又曰 ‘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童子曰:“然則湯、武之師正乎?”曰:“凡師必正於丈人者,文王之誌也。以此毒天下而王者,湯、武也。湯、武以應天順人爲心,故孟子曰‘有湯、武之心則可也’。”童子曰:“‘吉,無咎’,何謂也?”曰:“爲《易》之說者,謂無咎者本有咎也,又曰善補過也。嗚呼!舉師之成功,莫大於王也,然不免毒天下,而僅得補過、無咎,以此見兵非聖王之所務,而湯、武不足貴也。”

童子問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何謂也?”曰:“王氏之傳曰 ‘萬國以比建,諸侯以比親’,得之矣。蓋王者之於天下,不可以獨比也,故建爲萬國,君以諸侯,使其民各比其君,而萬國之君共比於王,則視天下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