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悅己,再悅人
有一次,電視台約我去做一檔節目,是談《我的野蠻女友》那部電影。策劃是一個叫周泉泉的女孩子,她告訴我,自從《我的野蠻女友》上映以來,許多女孩子都在想方設法使自己“野蠻”起來,仿佛“野蠻”是件很時尚的事情,隻要野蠻了,就會得到天下男人的追求和愛戴。我能說什麼呢?你要是沒有韓國影星全智賢的那種長相,你野蠻試試看,到底會不會因為任性、醉酒、喜怒無常而受到歡迎?
在我年輕的時候,也常常受到小說、電視劇、電影的影響,一心以為隻要怎樣怎樣就會贏得一份純真的感情。比如說曾經很流行瓊瑤阿姨早期塑造的那種乖乖女形象,一頭披肩的長發,那種看上去清純實際上卻極麻煩的類型。等好不容易終於把自己塑造得有點兒“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小女子味道了,又開始流行三毛那種波希米亞式的風格。似乎是“忽如一夜春風來”,身邊的女孩一個個都“橄欖樹”起來,自己也連忙行動,有事沒事整出一副“不要問我從哪裏來”的模樣,盼望全世界的男人都像荷西愛三毛那樣買我的賬。
沒有想到,很快電視台的黃金時間就被一批強檔娛樂明星霸占了,她們穿著時髦,說著半生不熟的港台普通話,動不動就一驚一乍。我記得當時特別喜歡看她們的報道,她們喜歡在各種場合標榜自己學習不好,尤其是數學,一般都是不及格;問她們有什麼愛好,她們就會說自己喜歡睡覺和吃冰激淩。於是就誤以為男人喜歡好吃懶做、大驚小怪的女人。我這麼晃蕩了好多年,也不是沒有男朋友,就是都不長久,像流行歌曲一樣,流行一陣就過去了。後來采訪一個開飯館的女人,問她的成功秘訣,她說:其實開飯館很像女人找對象,一定要有自己的當家菜,才能做成功。不能傻子過年看隔壁,人家川菜做得火,我們也做川菜;過兩天粵菜火了,又趕著進生猛海鮮;再過一段時間,湘菜進京,又開始燒紅燒肉。最後弄來弄去,就會失去自己的特色,沒有特色就留不住人。女人找對象也是一個道理,你遷就男人的口味,到最後人家口味變了,你怎麼辦?
這個老板娘告訴我一個道理:如果你想取悅所有的人,那麼最後你連一個人也取悅不了。所以最重要的是首先取悅自己,做一個自己喜歡做的人,這樣即使全世界都拋棄了你,至少還有自己喜歡自己。女人有了這一點兒自信,就會有未來,就不用擔心什麼。
做女人最可怕的就是把自己當作一件禮物,按照流行的樣式包裝,然後打包送上門去,指望著人家能珍惜自己這份愛的禮物。你一定要明白,首先你不是禮物;第二假如人家不喜歡你這份禮物,現場退貨還好,萬一人家礙於情麵收下了,從此束之高閣,你說誰難受呢?所以說,女人一定要學會“做我自己”,要清楚“我”真正喜歡的是什麼?不要糊裏糊塗地遷就別人,到頭來,被人家罵--沒有個性,不喜歡你了。
現在的我已經告別了“憂鬱的青春年少”的階段,回憶那段“白衣飄飄的年代”,我想也許很多女孩子都會和那時的我一樣,有一個情感上的誤區,總以為“讓全世界的男人喜歡”或者“讓全世界大多數男人喜歡”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後來我知道其實很多男人也有這種虛榮心,他們希望得到大多數婦女的歡心),而當時的很多青春讀物和現在的幾乎一樣,就是鼓勵你去做這樣一種嚐試,而且會特別饒舌地給你最殷切的指導。但是等年紀大一點兒以後,慢慢地就會明白,除非是娛樂圈中人、公眾人物,他們才需要人潮洶湧,因為這關係到他們的事業是否具備可持續性發展的前景,咱們平凡人何必要湊那個熱鬧?個人的婚姻愛情又不是像電影電視一樣要演給別人看的,咱們需要那麼辛苦地按照時尚雜誌的指導包裝自己嗎?《我的野蠻女友》票房好,但不一定表示按照她的腳本拷貝愛情,就可以獲得幸福。
中國有句古話叫“情人眼裏出西施”,如果彼此欣賞,你野蠻或者溫順又有什麼要緊呢?在茫茫人海中,你不需要那麼多人喜歡你,你隻需要很少很少的人喜歡你就夠了,這種事情講究的是質量又不是數量。
二、相親的多重苦惱
相親的苦惱有很多種,一種是一見麵就後悔的,還有一種是一見傾心,但對方卻來一個“想來想去,我們還是做朋友”。稍微有過相親經驗的女人,聽到男人這麼說,就會明白這是禮貌而客氣的拒絕。但是總有一些女孩子不甘心,她們認為合適不合適不能僅憑一次見麵就定,人和人的交往是需要時間的。當然持這種不甘心態度的女孩子,多半是因為看上人家了,覺得對方各方麵都不錯。可是,在對方拒絕的情況下,怎麼繼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