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六
刊發於《讀庫1304、1306》中的《下鄉養兒》,引起了巨大的爭論和兩極化的意見。有人說自己一口氣看完,意猶未盡,有人說這種流水賬一樣的瑣碎文字實在是看不下去;有人看到半截就為文中的父母和小女孩怒不可遏,有人見《讀庫》隔了一期才登出下篇就迫不及待。事實上,這篇文章在《讀庫》刊發之前,已經輾轉好幾家出版社,不僅未能出版,還引發了看過書稿的編輯的爭議。
我之所以決定采用這部篇幅明顯超過《讀庫》常規的文章,首先在於,它呈現了文字的另一種可能。我們從小所受的寫作訓練,莫不以記流水賬為末流,覺得好文章應該詳略得當,縱橫捭闔,偏偏這篇文章,是那種事無巨細的細密文風。但這種原生態的生活流,因因相襲,環環相扣,自有它的內在邏輯和情節驅動力,甚至想刪掉某個看來不起眼的段落時,發現它都會影響全文的布局。
我們已經越來越習慣“梗概式”閱讀。一本書,一部電影,用短短的時間了解其故事梗概,看過其簡要介紹,就宛如讀過,就可以品頭論足。這篇文章如果概括其大意,十幾個字足夠了。但是,十幾萬字鋪陳出的故事,營造出來的氣場,是十幾個字可以取代的嗎?
文章不好刪,是因為作者寫作時就沒有刪節意識,這大概是出於她的誠實。在文章中,她不加隱諱地記錄了自己及愛人、女兒的焦慮、無能、怯懦和缺陷,記錄了小家庭和外麵世界的衝突、矛盾、妥協和小算計。這種對自己的誠實,是很少見的。
一對有著社交障礙的夫婦,和一個不能融入社會的女兒,如何處世?已經出版的林林總總的書,為我們提供了種種解決之道、成功之道。而馮麗麗一家三口,卻為我們提供了生活的另一種可能。我覺得這本書好,就是因為它“別開生麵”,向我們展示了我們的日常經驗之外、視野範圍之外的情與景。
我聽說過發生在他們夫婦身上的另一件事情,因為在這篇文章寫作的時間範圍之外,所以作者沒有記錄。文中的戎老師在雜誌社做校對,屬臨時聘用關係,拿計件工資。後來雜誌社有可能把他轉為正式聘用人員,這樣福利待遇就會好許多。但他擔心這樣會被要求坐班,就拒絕了這個機會。按照常理,我們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努力掙錢,孩子可以過得更好;還是努力爭取屬於自己的時間,讓孩子過得更好?隻存在一種抉擇嗎?
這篇文章有很強的代入感,於是看到文中的父母那麼失敗,女孩那麼無能,許多讀者會拍案而起,大著其急,大光其火。後來,我們又看到了他們的變化,他們做出的了不起的事情,幾個小時的耐心閱讀總算有了個著落。
曾經跟一位老師探討電影。他說,電影裏最難的是結尾。生活本來是沒有結局的,但電影卻硬要造一個結局出來,就此畫上句號。
馮麗麗的文章,寫到2009年6月。我覺得文章到這裏,結束也就結束了。但還有許多讀者關心這個小家庭後來的情況,為此我去年十一月份給馮老師打了個電話——這也是我第一次跟她聯係,此前都是通過推薦這篇文章的朱朝暉老師溝通。馮老師在電話裏說,他們後來又搬到另一個村子,天天在那個村子裏的私塾上了一年,但感覺私塾的學生較少,與人相處的機會也少,就又入了一所私立學校,直到現在。據馮老師說,天天已經把休學期間的課業追上了一多半,最近還被同學推選為班長。
這應該算是這篇長長的文章的一個光明的尾巴了吧。但我相信這個故事並沒有萬事大吉的結局,隻要他們還活著,生活就還在繼續,各種問題層出不窮,一個又一個的麻煩等待他們去解決,他們在麵對,在改變。
文章中的喬老師給讀者的印象很深刻。我問馮老師,喬老師現在怎麼樣了。她說,喬老師生了個女兒,正在家帶娃。關於喬老師,有人感慨自己生活中怎麼遇不見這樣的人,有人設想假如天天的父母沒有遇見喬老師……也許,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並不缺少喬老師這樣的人,甚至每個人都有成為喬老師的可能。天天的父母有幸遇見喬老師,是因為他們有幸沒有像許多其他成年人那樣自以為是、故步自封,他們能聽得進去別人的話,能認真地檢討自己,有不依常規付諸行動的勇氣。這種能力,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具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