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18年(明萬曆四十六年),時值正月,春寒乍起,黎明時分薄霧四溢。一個魁梧的漢子佇立於露台之上,舉目仰望著蒼穹,感慨萬千。
努爾哈赤
此人是努爾哈赤,清國的創始人。那幽藍的天幕中,氤氳之氣正隨霧色蒸騰而上,那月兒帶著一層清冷的光暈,沿著天邊緩緩而落。而此時隱約有一抹黃色的霧氣,披著亮色,直跨身於那一弓彎月。且看那黃霧,橫去約摸二尺長,月之上方約存三丈,月下尚有丈餘之地。
當這皓月悄將逝去時,一股冷峭而又清新的風,陣陣刮過山野,呈現出一番美輪美奐的黎明景致。努爾哈赤凝神思索著,這月色的巧妙變化,莫非就是神靈所降的“天”諭麼?明朝氣數將盡了吧。
翌日天剛微蒙,努爾哈赤即召集皇子大臣,鄭重宣布:“看來天意如此!事不宜遲,此刻我須狠下決心,今年必征明國!”
是年夏初,四月微開,努爾哈赤率步、騎雙兵二萬餘人,啟程一路南下征討明朝,臨行書《七大恨》,字字“血淚”,滿城招貼,昭告天下。
明朝末年,努爾哈赤經過多年奮戰,終於把分散的女真諸部都統一在大金(又稱後金)的地方政權之下。隨著勢力逐漸強大,女真不再願意屈就於明朝的管轄和迫害之下了。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努爾哈赤上告天神,曉諭兵將,宣布了對明朝的“七大恨書”。
《七大恨》,是努爾哈赤對明朝發布的討伐檄文,徹底表明了他與明朝的決裂之心。憑借日漸增長的軍事實力,努爾哈赤的野心終於顯現出來。
這《七大恨》,不僅給了反明以托辭,而且神奇地“預示”了大清王朝將來的命運。如果細細將這幾大恨讀來,將會發現它不僅僅是女真與明朝的仇恨那麼簡單,這其間還滲透著女真部落之間刻骨的世代恩怨。《七大恨》中數次提到愛新覺羅氏與葉赫那拉氏的世仇,在這兩個部落的長年廝殺中,葉赫那拉氏的一位酋長難逃被愛新覺羅家族處死的命運,臨死前,他憤恨地說下了一個可怕的預言:葉赫那拉氏家族的人將會滅掉愛新覺羅氏!
努爾哈赤廣發《七大恨》書以告天下,申明有七條理由讓他不得不征討明朝,將這場與權力相關的拚殺爭奪,變成冠冕堂皇,甚至為真理與自由而戰的正義之戰,希望能得到百姓的理解與同情。雖然這一宣戰背後,有許多緣由錯綜複雜,但努爾哈赤與明朝的長久恩怨,卻絕不是捕風捉影。
讓我們翻開這悠長曆史的畫卷,透過曆史資料中的原文,回到那個金戈鐵馬、互決雌雄的場景。讓我們從那悲愴的曆史細節中,去追尋探究那《七大恨》的由來與對曆史造成的深遠影響,去體會曆史人物在權與利、生與死時的悲壯抉擇。
女真的屈辱
努爾哈赤,出身於女真部落。這個分布在中國東北的一個古代民族,長久以來被明朝國君肆意推行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女真部落的諸個家族,被明朝挑撥離間的互相爭鬥,搞得四分五裂,如同一團散沙毫無團結之心,難以形成對抗中央皇權的統治力量。
大明王朝自恃大漢族的強權地位,對身處東北嚴寒貧瘠之地的女真族,從來都是輕慢的。位居遼東的地方官員更甚,對女真族人動輒就肆意殺戮,甚至臨街當眾侮辱,簡直視之為蟲豸草芥。女真族與漢族之間的隔閡和矛盾,隨著時間的累積越發深厚。
族人們世代遭受漢人的侮辱和欺負,這對於從小誌向遠大的努爾哈赤來說,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容忍的。跟一般的女真人不同,努爾哈赤出自貴族之家,骨子裏流淌的是女真領袖的血液,絕不甘受人奴役。尚在年幼之時,努爾哈赤總是默默地站在人群中間,看著族人被漢人殺戮,心中充滿了仇恨。成年之後,逐漸懂事,希望先統一女真,才能獲得壯大並贏取權力與尊嚴,為此,他開始了統一女真的艱苦卓絕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