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走完了中華五千年的曆史之路,走到了清朝的末年,我想這本小書可以告一段落了,回顧這本小書的內容,如果總結一下我國古代管理的經驗的話,有這麼幾點值得特別注意:
首先就是要重視人才,我國古代就一直強調人才的重要性,本書中也講了很多用人的故事,魏文侯、秦穆公、秦始皇、曹操、李世民、宋仁宗、金世宗、朱元璋、清世宗、曾國藩等等,都告訴了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那就是要用人。他們中間,有的利用人才統一了天下,有的利用人才開創了太平盛世,有的利用人才匡扶了社稷,就算是有的人本身並沒有什麼才略,也是用人才取得了可圈可點的成就。這一切都告訴我們,一個管理人,必須要重視人才,善於使用人才,在這一點上,古今一致,已經成為了一個鐵的規律,沒有什麼可以懷疑的。
另外一點就是要注意樹立威信,做好這一點,就要賞罰分明,他們有的人懲罰屬下的錯誤毫不手軟,用血來樹立自己的權威;有的善於獎勵屬下,或者是財富,或者是高官厚祿;也有的人能夠勇於承擔錯誤,善於改正,維護自己的威信。但是獎懲有時候也會出問題,我們在章邯叛秦的事件中,看到了獎勵製度一定要完善多樣,靈活處理。
還有,如何對待功臣是一個重大的問題,不同的皇帝采取了不同的手段,有的殺,有的賞,有的仍然加以重用,這中間有曆史背景的不同,也有皇帝個人心態的不同。但是,狡兔盡,走狗烹的現象總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今天的管理人怎樣選擇,也是值得進一步思考的。
有了人才還要善於使用。使用人才有很多的方麵,要給予他們適當的職位,讓他們發揮效用,還要善於聽取他們的意見,別讓他們成了擺設。我們的古人有的做得很好,聽取建議,不斷改正錯誤,大都取得驕人的成就,但也有的雖然有人才,也能聽得進建議,但從來不去實行,使人才成了擺設。使用人才還要善於籠絡控製他們,有人打溫情牌,有人施展權謀,其中孰是孰非,自有讀者自己體味了。
事業傳承也是一個大問題。有的主動禪讓給賢人,有的被人奪了基業,還有更多的君主為選誰做繼承人費盡腦汁,並且還得考慮由誰來輔佐。有的選對了,也有的失誤了,為什麼禪讓了,為什麼被人奪了基業,為什麼會有的對了,有的錯了,其中沉甸甸的曆史教訓,太厚重了,我們隻是試圖為你掀開一角。
在古代,我們是一個政治藝術極為發達的國度,各種典章製度層出不窮,這裏不可能一一分析,但是選擇其中的幾個作一分析,對今天的管理也許很有借鑒意義。分封製、科舉製、三省六部製,我們都試圖作出一些探討,掛一漏萬,但是目的卻是想提供一點古人的智慧,供今天的管理人揣摩。
還有一些零碎的東西,比如牌子、信用、氣量、信息等,我們都作了一些分析,讀到這裏,我們的書也要結束了,臨別的時候,總是要送點東西,我們想說的是:
管理不是目的,事業也不是人生的全部,想一想自己,也許你會發現更精彩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