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管理者認識到:管理是一項“怎樣做才有效”的實際活動,而非躲在書齋裏研究的學問;否則,就會犯趙括那樣“紙上談兵”的巨大錯誤,從而在實踐中導致災難性後果。時下,有所謂很多外來的“管理大師”到中國來發表“高談闊論”,實際上可能解決不了什麼具體問題;中國企業照他們說的去做,沒有得到什麼負麵結果就算不錯了。在這一點上,海爾總裁張瑞敏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對於中國大牌企業家趨之若鶩不惜花高價前往聆聽的韋爾奇演講,張則不為所動;對此,他的評論是,即便聽貝克漢姆講上兩天兩夜,你也解決不了中國足球的問題!
基於“管理重在實踐”這樣的認識,中國人在幾千年的管理活動中從未總結出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管理理論或體係(他們也不相信這樣的體係),而是看中一個個具體的管理案例;到了北宋年間,更產生了《資治通鑒》這樣的大手筆,作為“案例教學”的標準教科書,供無數的帝王將相和大小官吏所借鑒和參考(從這個意義上,中國真可稱為“案例教學法”的發源地)。
實際上,中國各朝各代的曆史,包括正史和野史,都是不厭其煩地大講各種故事,讓你領略想像得到或想像不到的人間活劇。在這中間,你可以體味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並間接了解你在將來的生活中可能遭遇到的各種人物和行為。這一點,對於帝王將相尤為重要;千百年來,他們就是從這裏學習如何管理的。
用這種辦法,中國人也把自己的事業做得非常大,如創立明朝的朱元璋,據黃仁宇在《中國大曆史》裏的論述,他是把整個明王朝當作一個大村莊來管理的;但你不能說他是不成功的。中國的管理者向來是先看史籍,以此來領略曆史中的各種經驗和教訓,然後在實際活動中再就事論事,也就是當前這件事該怎麼處理,而從未寫出什麼大部頭的管理教科書(實際上,西方管理學的產生也是最近一二百年的事)。
就管理來講,實踐永遠先於理論,並比理論不知要豐富多少倍。這一點,我們中國確實要比外國“闊多了”;早在3000多年前(公元前17世紀)的商代,國王已經統轄、指揮幾十萬軍隊作戰,管理上百萬分工不同的奴隸進行生產勞動。中國各朝各代的帝王將相都是管理大師和管人高手,但也許他們太忙於實踐和其他各種形式的享樂,從文字上來說隻給我們留下一些零散的經驗和閃光的思想。
本書邀你再次進入中國曆史的精彩瞬間中去,看看當年的各位“老大”是如何解決那些關乎他們“企業”生死存亡的大問題的;不同的是,本書是用現代管理學的視角來重新審視這些經典故事的。因為無法像案例教科書那樣有板有眼,所以冠以“戲說”二字,以博各位管理同仁“會心地一笑”!另外,這些故事真的是十分精彩,如果當初當事人不是這樣做的,也許中國曆史就真的要重新書寫了。
是耶?非耶?請讀者諸君自行判斷!